狼中第五段以上的内容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议论,作用是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狼三则》选自蒲松龄的《 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并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屠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夫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突出狼的贪婪。
其中,第二则入选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启示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1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被郭沫若评价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木)三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狼》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第二层写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
第三层写“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
第二层写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
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乃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题文
阅读《狼》选段,回答第1—6小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加横线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 ]
A、屠自后断其股 两股战战阶段
B、乃悟前狼假寐 家祭无忘告乃翁
C、以刀劈狼首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D、其一犬坐于前 饮于河渭
2、选出对下列加横线的语气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反问语气)
B、止增笑耳(感叹语气)
C、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疑问语气)
D、狼亦黠矣(感叹语气)
3、从后面的发展情节来看,“一狼径去”是为了 ,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是为了 ,表现了狼的 。
4、文段中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杀狼的描写是 。
5、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6、翻译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
1、A
2、C
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狡诈、凶残、贪婪。
4、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5、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