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背龙口”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故事。相传,龙王爷中也分三六九等,东海龙王为最大,还有辖管洪泽湖的水龙王,白马湖的水龙王等逐渐次之。有一届白马湖的水龙王贪得无厌,天高皇帝远,为非作歹,鱼肉百姓。一年大灾,农民颗粒无收,没粮饷进贡,这个小龙王愤怒发威,顿时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把湖区民房的屋面都抓走了。为了为民除害,除妖避邪,有一个勇敢的叫马郎的小伙子挺身而出,使用菖蒲剑斩背了小水龙王的血盆大口,从此这一带消灾纳福,人畜安康,相传沿袭。所以白马湖畔各家各户世世代代在修缮屋面时都要经过“背龙口”仪式,从职泥瓦匠师傅就要学会“背龙口”那么几段程式的喜唱,这也是苫屋的泥瓦匠师徒相传的一种特有的劳动歌。 “背龙口”的时间通常是傍晚时分,在苫屋工程即将结束之时,瓦匠师傅会在门头上方屋檐处事先留有未苫的几把草,等到最后“背龙口”,也就是胜利合陇的意思。“背龙口”的准备工作程序为:告凯主家在屋门口摆下祭台,陈列几样供果,一炉香,两支烛,其他工匠和小工师傅都分别站在大门外两边和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傅爬上脚手架带上拍板等工具,将一捆很精细的潮麦秸则吵推进余留的空间。“背龙口”的活工很仔细,屋檐的麦秸推进去要不留痕迹,边做活边唱,唱词是这样的:“我为主家背龙口,勤俭有路向上走,敬老孝子皆如意,吃不焦来穿不愁。”、“我为主家背龙口,银钱元宝聚金斗,福星高照三元地,迎来凤凰三点头。”、“我为主家背龙口,五谷丰登龙抬头,瓦匠下爬吃晚饭,主家登高福禄寿。”连唱带喊,嗓音洪亮,有点象洪钟击鼓,大家皆以叫好伴和。现在看这些原始歌词,很能理解那种早年渴望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意识,但他们那时也有福禄寿的登高欲望,有较强的时代局限性。这些正是传统农民及传统生活旋律的基调和原调,多么纯真而又朴实无华呀! 新世纪伊始,农家住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早已实现了草屋到瓦房的过渡。如今农家小楼已节比鳞次了。今年初夏的一天傍晚,我骑车路过路边一家别墅小楼落成典礼。暮霭中,好远就看到张灯结彩,异常显眼。院墙外气门、灯笼把四周映得红彤彤的,未拆的小塔吊上高悬着300支光的水银灯,把别墅新楼照得鹤立鸡群。我不觉驻足看看热闹,此时铜管乐队音乐嘎然而止,有两位瓦匠师傅正在屋脊上将两个二龙戏珠的琉璃脊瓦模型对砌。音响喇叭里响着:“大家注意了,背龙口了。”一位女播音用普通话朗孙友侍诵着:“老板家里盖高楼,我为老板背龙口,百万钞票挣家来,小康人家福满楼。”接着鞭炮焰火齐放,鼓乐齐鸣,哎,“背龙口”这一古老的传统仪式也现代派了,被抬举的老板喜滋滋的。在向工匠、乐师每人一一散发着红包。原来如此,如今物流钱化盛行,那朴实无华的背龙口现象已看不到了,那带传统韵律的“背龙口”小唱更不被现代人所接受了。相似非是,这乡野“背龙口”的故事很能引发人们深沉地思考,啊,怪哉,今非昔比的“背龙口”……
受建筑科技水平的限制,过去桥梁建设在民间禁忌颇多,并渐渐形成了一些旧习俗。过去造桥选择桥址、确定桥向,必须由风水先生说了算,桥中线忌对民房,否则民房就会“受冲”。动工前10天,由当地绅士购置工具赠予工匠,并给一定数量的钱钞,谓之“保命钱”。自此,建桥期间发生的安全事故,地方即概不负责。开工之日,备猪头、公鸡、鲤鱼三牲和香烛等,祭鲁班,祭河神。祭祀时,点烛上香,鸣放鞭炮,并当场活宰公鸡,将第一滴血淋在主桥桩上,第二滴磨尺血淋在打桥桩的夯上,祈求河神保佑。是日,举办开工酒,招待建桥工匠、乡董、庄主与捐赠线物的大户。桥基本建成后,厅升在扮游老桥的正中位置,留一块四寸见方的木板(谓之龙口板),从桥的两端拉一根红头绳于中间,桥上摆设祭品,点烛上香,鸣放鞭炮。此时,找一穷汉或乞丐(事后给其赏钱与用过的供品),让其从桥上第一个通过。趁此人通过龙口板时,木工执斧将红头绳剁断,用四根铁钉将龙口板钉好,谓之“闭龙口”到后来也称“背龙口”
背龙口 就是说,在新大桥刚建时,腊顷哗轮行必乎郑定要死人,先通过的人可能性最大。。。
以前听说新大桥,一般会让一条狗先从上面通过一下,人才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