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之失,其专在下”、“群县之失,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2025-04-28 15:15:4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指: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群县之失,其专在上”指: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

出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郡县论》,《郡县论》共九篇。顾炎武在《郡县论九篇》中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顾炎武指出:所谓“封建之失,其专在下”,便是指西周赋于封国之主权过大,最终形成指挥失灵,尾大不掉分裂之局。所谓“郡县之制,其失在上”,就是指的自宋元明以来这种中央过于集权,造成地方无力施政的状况。

顾炎武提出:应该把封建制的一部分意义放入郡县制中,那么天下可以得到治理了。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扩展资料:

分封制的具体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二、消极影响:

1、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2、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郡县论

回答2:

前者指分封制的弊端:分封制的弊端在于诸侯势力做大,威胁天子地位;后者指郡县制的弊端: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容易造成皇帝专权,中央权力大,地方权力小。

一、分封制消极影响:

1、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2、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郡县制消极影响:

地方力量和权利越来越小,中央权利越来越集中,一旦中央垮掉,地方再也无力恢复。

扩展资料:

后期分封制产生弊端的原因:

1、君主的力量相对薄弱起来,在此之前为了加强君主手中的权力,镇压住一些发对的势力,周朝时期将土地分成了许多的区域,然后派出诸侯进行管理和统治。本来在分封制的管理之下,西周的君主专权也达到了一定的程。

但是自从君主的权力衰退之后,分封制之下的诸侯就不再事事听从君主的号令,君主手中的权力开始无法掌控这些诸侯,这是分封制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日益提高的生产力,致使分封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分封制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再加上铁器时代的来临,原本坚固的奴隶社会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力也出现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一来分封制根本满足不了当代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诸侯和诸侯国开始有了新的目的和追求,反而不再满足于分封制带来的利益,这是分封制崩溃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郡县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封制

回答3:

在郡县九论中,顾炎武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准确指出封建、郡县二制弊端所在。所谓“封建之失,其专在下”,便是指西周赋于封国之主权过大,最终形成指挥失灵,尾大不掉分裂之局。顾炎武所指“郡县之制,其失在上”,就是指的自宋元明以来这种中央过于集权,造成地方无力施政的状况,可谓一针见血。他还说,中央对地方不相信,不给地方长官自主权,光靠派人督导、催促、巡检是无法治理好一方之政的。

回答4:

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之处,是
因为各级贵族的专制;
郡县制度的失败,是因为中
央集权的专制。      意思指的是分封制之所
以造成国家的衰亡是因为地
方权力过大,而郡县制其实
代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他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是造成当时国家贫弱的
根本原因。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