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酱有哪些制作原理?

2025-04-05 07:58: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国的豆酱是以豆类和面粉为原料发酵制成的,至少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西汉时期成书的《急就章》已提到“酱”,唐代人颜师古注释说:“酱以豆合面为之也。”

此后,东汉时期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崔寔的《四民月令》都提到做酱,并强调做酱要及时,不要延误到梅雨季节。

《齐民要术》中有12种造曲法,其中有“黄衣”、“黄蒸”,就是用于制酱、制醋的。它们一般是碎块的散曲。前一种是用整颗的麦粒,后一种用舂碎磨细的麦粉。蒸熟后摊在席箔上,用幼嫩的荻叶盖上,直至长上一层黄霉菌。

这种曲能分泌出淀粉酶和蛋白酶,对淀粉既具有糖化作用,也具有酒化作用,更重要的是又可水解豆类中的蛋白质成为氨基酸,这是使酱具有香醇和特殊风味的主要原因。

关于黄霉菌的培养以及如何发挥出它所分泌的酶的活力,在《齐民要术》成书时,也已经有了相当成熟而且相当科学的经验。例如贾思勰曾指出:培养“黄衣”要在农历六七月中。

现在知道,黄霉菌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与湿度。所指示的农历六七月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盛暑、多雨季节,气温高,湿度大。

又如在酿造时要“于瓮中以水浸之,令醋”,所谓“令醋”是指让它发酵变酸,现在已知,黄霉菌能耐微酸性的环境,而“令醋”可抑制一部分不耐酸的杂菌。再如,酿造酱时都要加入盐,这样可抑制很多腐败菌和有损人体健康的细菌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