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活动

2025-04-29 06:47: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黄河三角洲新生代断裂活动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的运动特点。区内及邻区的断裂发育,主要有北东东和北西西两组。

(1)埕子口断裂

该断裂为埕宁隆起和济阳坳陷的分界断裂,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呈折线状。沿断裂带为一明显的重力梯度带,梯度达5×10-5(m·s-2·km-1),断距可达5000m。新近纪早期出现逆行构造,导致了玄武岩喷发;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断裂仍有活动迹象,个别地段有第四纪玄武岩分布,并导致浅层油气藏的形成,但断裂位置处第四系沉积厚度变化不明显。沿断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有小震活动,如1967年和1969年曾经分别发生过2.5级和3.2级地震。

(2)孤北断裂

该断裂呈北东东—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北北西,倾角60°~70°,断距自东到西由小变大(45~200m)。新近纪以来,断层仍有活动,导致浅层油气藏的形成,垂直变形测量结果表明,断裂两侧地壳形变幅度不大。该断裂显示为第四纪活动不明显断裂。

(3)陈南、胜北断裂

该两条断裂为陈庄凸起和东营凹陷的分界断裂,近东西向分布,浅部表现为分开的两条断裂,深部可能合并为一条,南倾,倾角60°~70°,断距可达300m。古近纪时为大幅度正断活动,控制了古近纪沉积;新近纪早期曾一度出现反向活动,新近纪晚期以来仍有活动,形成浅层油气田;但第四纪地层厚度在两侧无梯度变化。该断裂为第四纪活动不明显断裂。

(4)义南断裂

该断裂为义和庄凸起的南界,也是车镇凹陷和沾化凹陷间的分界断裂。走向北东,东南倾。虽然第四系地层厚度有变化,但新活动证据不足。

(5)临邑-滨县断裂

该断裂发育在惠民凹陷内,走向近东西,南倾。古近纪活动强烈,沿断裂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新近纪早期断层曾发生反向活动,有逆牵引构造,对新近纪以来的沉积厚度有控制作用,沉积中心沿断裂分布,形变测量结果显示断裂的现代活动不明显。

(6)东营断裂

该断裂发育在东营坳陷内,系盖层断裂,新构造活动同前述断裂相同。

(7)无棣-益都断裂

该断裂呈北西向延伸。博兴—临朐段,南西倾,控制古近系沉积;博兴—无棣段北东倾。整条断裂对济阳坳陷内部的沉积环境有东西分割作用。其主要特征如下:

1)沿断裂为一重力异常变异带,许多北东走向的重力异常带在断裂通过处发生阻断,小的重力异常圈闭沿此北西方向分布。断裂带由断续的、大致平行的2~3条断层组成。

2)断裂活动强度由南东向北西方向逐渐减弱,这主要是因断裂活动时代不同导致的;此外还因为南段有沂沭断裂、上五井断裂、广绕-齐河等活动断裂与该断裂发生多处交叉所致。

(8)广绕-齐河断裂

该断裂是济阳坳陷与鲁西隆起间的分界断裂,断裂带沿北东东向延伸,西端与聊考断裂相接,东端延伸到广饶一带,总体北倾。该断裂在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沿断裂有一系列串珠状的湖泊、沼泽洼地,控制着小清河及其支流的发育。沿断裂有小震活动,在其与无棣-益都断裂的交叉处发生过4.5级地震。

(9)埕中断裂

该断裂分布于老黄河口外近海海域中,向北西方向延伸,倾向南,倾角上陡下缓,切割深度不大,一般在4~5km深度以下趋于消失,向上切割到新近纪地层中部,断差在100m以上。第四纪沉积地层没有受到断层切割改造,说明该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不明显。

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活动性断裂,一般均为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切割较深,断裂活动对地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中强地震和现代小震活动多沿其分布;其他断裂属于次级的基底断裂和新生的盖层断裂,这些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不明显,而且切割甚浅,多数在3~5km深度以下即消失,而地震活动的多发深度至少在8km以下,所以这些断裂没有明显的控震、孕震作用,因而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