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组织好一个活动?

2025-05-04 21:47: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广义的活动是指一日活动,狭义的活动是指某个环节的活动。这里探讨的是狭义的预设性集体活动。  在组织集体活动中,要考虑的无非是课前准备、活动过程、师生关系等方面,但对具体细节上的定位,也往往因各人的理解不同,而使活动出现各种不同的效果,所以,怎样组织好一个活动,老师在各个环节上如何去把握,使活动达到一个可佳的效果。在实践活动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 活动的前期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活动准备,是活动的基础。包括教具的准备、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教师了解幼儿整体情况及自身的心理准备等。这些准备中,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主角是孩子,活动中首要发展的是孩子。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孩子现有的知识经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做到及时了解及时丰富(这些准备往往是也是一个阶段,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例如:我在组织小班音游——狼和小动物的时候,我发现班内的小朋友虽然平时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但是不会表现小动物的形态。于是,我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利用自由活动,常常给孩子表演小动物的动作,让他们猜猜是谁来了,小朋友当然非常感兴趣,边猜边会起劲地跟着你一起学,这样在每天的交流中,小朋友积累得多了,我就提出要和别人做不一样的小动物的动作,并鼓励小朋友请来新的动物朋友,及时表扬有创举的孩子。这样,在正式活动中,小朋友就有了对小动物不同表现的强烈意识,活动效果也随之有了提高。
  其二是教师自身的准备,除了去了解你的孩子,老师的心理准备也是活动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当你确定要开展某一活动时,老师头脑中马上反映的是自己在组织这一活动中的情形,这就是常话说的“找感觉”。自己有没有驾驭活动的成功感和把握,自己在活动中发挥自如怎样等一系列想法在头脑中形成设问。记得我在组织大班音乐活动“摇篮曲”时,当决定要开展这一活动时,除了我组织活动的经验准备外,我还寻找自己在活动中感觉,自己在活动中的形象、语气、表情、动作等,都是我要考虑的因素。“摇篮曲”那优雅的、柔和的曲调自己能否表现,如何表现将会有感染力,使小朋友感受美呢?有时自己尝试一下,甚至对着镜子练一练。当自己对活动有充分的把握后,头脑中往往有自己在活动挥洒自如的情形出现。除此之外,心理准备中还留有一份意外情况处理的准备,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小朋友,他们有意想不到的生成现象常常会带给老师。如果把握得不好,老师会应接不暇,有时让其像溜冰一样溜过去,甚至有时置之不理。所以,整个活动中,每一个环节小朋友会出现怎样的反映,会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如果小朋友出现意外举动,我该怎么处理为好,都要想个遍。当然,小朋友的举动老师是想不尽的,也是不能全部预料的,出现的问题你还是没想到,老师当场的思考也需要一个过程呀,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老师心中装的不是回答,而是目标,是一条一切从孩子的发展、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目标,这一条目标能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师的随机能力。
  其三就是教学具的准备。这一准备想得越详细越好,越周到越好。除了必须教具,还应该有一些意外教具。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小朋友们为动物朋友而兴奋,情绪活跃而无法控制,老师准备了星星、月亮,这就是活动以外的材料准备。当孩子们情绪不能稳定时,让星星、月亮出场:“天黑了,小动物要回家了。”这时教具就发挥了其教育功能,使活动又步入正轨。  二.活动的设计、组织阶段
  一般来说,这一阶段是活动的主要部分,是检验一系列教育过程的成败阶段。平时,我们组织活动(预设活动)往往是按设计好的活动模式,活动流程按部就班地下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有着无穷无尽的教育学问。对老师来说,是一个组织活动考验的过程。作为老师,我经过自己的一些教育实践,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充分熟悉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整个过程设计。这一点我想大家一般都能做到,我的活动目标是什么,整个活动是怎样设计的,分几个流程,重要是哪个流程,哪个是必须和小朋友一起挖深、研透,哪个点可以增加自由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等。比如:“小学生”活动中,我的目标是以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为主的。所以,我心中有了这条目标以后,在活动中我就注重讲小学生的有趣生活、小学生的环境等引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整个过程中,我很清楚活动有三大流程,哪个流程是重点,设计的问题中哪个问题可以展开讨论,哪些问题可以忽略带过。这样让人感觉就疏密有致。
  2、 师生关系。
  不同老师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轻柔可亲、有的干脆可信,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成功的师生关系,老师都是非常的爱孩子、尊重孩子。老师的位置往往在和小朋友一个层面上,说话做事是孩子们当中的一员,与孩子们交流往往以建议出现,问题的结果常常是讨论后的结晶。当孩子成功时和他们一起高兴;当孩子受挫时给他们鼓劲;当孩子有愿望时给他们机会。老师就是这样扮演着一个有魅力的角色,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品味的。将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风格。
  3、 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作业的难易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机。只有难易适中的作业,学习动机也就发挥得最佳。举例:平时作业难度太高,幼儿表现的情绪偏低落,积极性不高;作业难度太低,幼儿的情绪会很高,有时难以控制,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难易适中的作业,才能激发幼儿投入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所以,当活动中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偏低,老师就要分析其中的原因了:是否要求太高,幼儿无法完成,就可降低自己的要求,用一些缓冲的话语: “时间有限,做到哪一步已经很了不起”等。如遇到要求太低、太简单,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快解决。这时老师也要作调整,如:“再增加XX你是否也行,变一种玩法怎么样等”。除了这些,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原因,如:环境、心理准备等。这时,更需要老师发现原因后作适当调整,而不要因此而慌了手脚。
  4、 抓住来自孩子有价值的线索。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孩子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越来越被崇尚。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呢?首先,老师心中必须有个谱。在活动中往往老师注重能成功的孩子,这说明知识技能还在老师头脑中占着重要位置。只有老师摒弃了这一观念,从根本上确立了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才能以宽容的心态和多样化的视角来接纳非即时的但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如:情感、意志、积极思考、多角度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表现表达方式,并让这些东西成为引导集体学习的方向。例如:孩子在剪纸活动中遭到多次失败时,机智的教师就抓住幼儿的“屡败屡战”的意志力与最后的成功关系来引导其他幼儿的价值观。所以,在活动中教师在看到某一现象时,非常敏感,迅速地分析出现的问题中所蕴藏的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包括是否能锻炼解决问题,可否激发互相欣赏,可以拓展幼儿哪些知识领域的理解与感受,是否能引导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表达等),并结合幼儿现有的水平进行适当的点拨。只有在这种高度灵活的情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意识能力,让幼儿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5、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说到这一点,可能很大程度上与上面所说的意会是一种连锁反应、是相同的。这个问题平时我们在活动中经常遇到,但无法解决的现象常有出现。准备好的提问幼儿如在老师的意料之内,老师发挥较好,如不在老师预料之中或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许多老师都会不知所措,或是敷衍、或是跟随……举例:在“小学生”的活动中,为了提高活动的成功率,课前我了解过有些孩子的记录内容。唐徐挺的记录材料中记录的是科学家的事。可活动时他却说了电脑房。我只能从学电脑的好处来评价。严蔚佳明明记录的是争章的事,活动时却也跟随说了电脑房,我就从他俩的心愿是一样的来评价。由于郁申菊说了要把图书带回家的事,我给予肯定和帮助想办法,结果吸引了好几位孩子都要图书了,这时如果我再同前一样回答的话,感觉就不如第一次生动了,于是就采取了求助的方法,把园长张老师请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刘志元说他很想介绍他带来的画,却把画卷成望远镜玩了起来……这些都是小朋友在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也是他们抛过来的球,老师要在这短时间里很快地接住,并根据来自于幼儿的实际信息,判断用什么方式来回应给幼儿,是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的方面。  三.活动的延伸阶段
  这一阶段中,我们要解决一些活动中遗留的问题,或是幼儿新生成的东西,我们往往活动过后,关注活动的力度也随之降低,甚至会不了了之。如果活动中遗留下来许多问题,老师不去关注的话,这样对孩子来说一定很失望,老师的威信也会受到影响。而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本身也是蕴含了很大的教育价值。所以,作为老师,千万不可忽视这一环节,顺应小朋友,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