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周,宋之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宋在战国时属魏,魏都大梁,因又称梁。史记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庄子》〈田子方〉、〈徐无鬼〉两篇于魏文侯、武侯称谥,而〈则阳篇〉、〈秋水篇〉迳称惠王的名字,又称公子,〈山木篇〉又称为王,〈养生主〉称文惠君,看来他大概生于魏武侯末叶,现在姑且定为周烈王元年(前三七五)。他的卒年,马叙论定为赧王二十年(前二九五),大致是不错的。 通过《史记》中关于庄子的几百字描述和《庄子》中的一些句子,为我们勾勒出了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 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 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 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视惠施所看重的相位为一只老鼠很能说明他对做官的不屑。 第四,他有家室、学生。“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惠施对此深表不解——殊不知庄子这是‘以理化情’啊。” “庄子受到了学生挑战,但他还是很好地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周将处乎材与不材间……若夫称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读着庄子将死时说的这段话,观众们能很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沦落为社会底层,但也因此造就了他心灵的敏感,对命运有着深切的体会。” 老子之后道家大体沿两个方向发展——以个人生命为中心;养生贵己和以社会政治为中心,发展为君人南面之术(君子无为臣子有为)。其中第一个方向又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从生理本能出发,重视肉体生命.另一条就是从心灵着眼,着重在提高精神境界,这方面庄子无疑是代表。 说到庄子与老子的不同,老子非常理性。老子的思想有非常高的智慧,但少些人情味,里面的‘圣人’几乎都可以换成‘国君’用来治国;而庄子中的圣人,则大都对现实无所挂怀。 庄学的基本思想——无我 庄学的基本思想很复杂,但是在其中一脉相承的宗旨就是两个字——‘无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己、功、名都可以看作是‘我’,庄子的思想就是要打掉、破除‘我’。” “‘今者吾丧我,女(汝)知之乎?’。今天我丢了自己,‘吾丧我’也就是《逍遥游》中说的‘无己’。”这可通过颜回“坐忘”故事来说明。“这里庄子通过寓言、重言,借颜回‘忘仁义’‘忘礼乐’,阐释了‘坐忘’的含义:‘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与大通,此谓坐忘’。也就是要忘掉自己。”他就此阐释了道家对“我”的基本看法。“道家反对‘人为’。所以在‘我是谁’这个问题上,他们往往从一个负面消极的角度来认识,名利、知识——这里的知识不等于智慧、道德等人为的东西,都失掉了人原始的质朴,所以才需要创设规范,一旦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容易走向反面,流于虚伪了。” 又如“‘浑沌’代表了原始的质朴、‘无我’,但当倏、忽二人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结果却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人一开窍,就失掉原始的质朴了。”但是,所谓‘境界’是很主观的东西,‘无我’又何来‘境界’呢?“其实好好体会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不难理解庄子所说的‘无我’的真正含义:打掉小我,要的是大我,恢复人的本性。人开窍了,岂不回不去原来的质朴了?“庄子认为还是回得去的,在梦中回去。”人们津津乐道的“庄周梦蝶”:“庄子问自己: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在梦中,物我分界荡然无存,庄子称之为‘物化’。总的来说,就是在梦境中忘我,就可实现‘无我’,梦是我们愿望的达成的,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梦的积极意义:“当一个人还有梦时,他就还有希望、理想,会去关注人生、社会,就像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