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就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我更尊重这个事实。我只想实事求是的分析一下安徽落后的原因所在。 一、安徽地理位置的尴尬 与江苏相比,安徽的地理位置实在尴尬,从地图上看,安徽应该是属于东部地区,但现实中,安徽一直是不东不西,戏称不是东西。苏皖两省本是山水相连,但是江苏的地理位置确实优于安徽,淮河以北的苏北和皖北地区不作评论,因为这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差不差。淮河和长江之间的江淮地区,总体上看,江苏要比安徽稍微发达,南通紧邻上海,通江大海,占尽地利之便;扬州,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主要是扬州市区和江都吧;泰州的靖江与江阴隔江相望,江阴长江大桥通车以后,为两岸的经济交流提供了大大的便利;淮阴的经济不怎么样。安徽的江淮地区主要有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最近几年经济发展比较迅速,是四个科教城市之一,尤其是合武、合宁高铁开通以后,对外经济交流更加快速与频繁,但是之前的合肥比较尴尬,交通比较蔽塞;淮南是著名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比较单一,淮南的煤炭、电力资源长期无偿供应长三角的主要城市;蚌埠虽有铁路枢纽之便,但是缺乏工业基础;六安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位置偏西,比较落后,安庆是一个没落的曾经省会城市,仅仅是安庆市的石油化工还可以,但是其他工业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巢湖和滁州离南京比较近,原本可以接受辐射,但是南京受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没有起到应有的辐射作用,但滁州最近几年的家电产业颇具规模。江南,苏锡常仅靠上海,据地利和政策之便,加上这一地区自古工商业发达,有雄厚的工商业基础,该地区业已进入中国最发达地区行列;镇江经济不怎么样,南京也是2005年以后,经济才得以迅速发展。江南的皖南地区,马鞍山、芜湖、铜陵在南京西南,黄山、宣城、池州多山少地。根据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在安徽东边的江苏占尽了地理优势,经济的辐射到江苏为止。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地理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国家政策的偏差 安徽是一个资源还算比较丰富的省份,以煤炭为例,安徽坐拥华东地区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这个资源在先前因为政策的原因,并没有给安徽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为什么呢?因为,国家要保证长三角主要城市资源的供应,这里主要指电力,安徽的煤炭电力资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无偿供应长三角地区,可以说,这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安徽的变相剥夺。 一条淮河给安徽造成的灾难也算是罄竹难书了,淮河发源于河南,流经安徽,最后经江苏入海,安徽处于淮河的中游,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一定要把淮河治好”,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淮河每年的夏季泛滥依旧是年复一年。每年淮河发大水,最倒霉的就是安徽沿淮两岸,为什么呢?因为在安徽沿淮两岸遍布着泄洪区,什么是泄洪区?那就是每年淮河发水的时候,在指定区域开闸放水,让滔滔淮水,淹没安徽沿淮两岸的大批良田;为什么要在安徽段设立泄洪区?那是为了保护下游的江苏!为了保护江苏,多少安徽人要背井离乡?他们得到的是什么?是微不足道的补助,以及江苏媒体的不负责任的报道——安徽要饭的多。 三、孔雀东南飞——人才的流失 邓小平同志的先开发东部沿海地区的决策,让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了,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恰恰也正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行发展,导致了安徽人才的严重外流,比较安徽离长三角太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