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的定义?

RT最好有例子
2025-04-25 18:05:4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用下述方式来定义行星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1] 行星(planet)是一个具有如下性质的天体:(a)有足够的质量以其自身引力克服刚体应力而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乎球形]1,以及(b)在环绕一颗恒星的轨道上运行,而且它既不是一颗恒星也不是某个行星的卫星2。

  [2] 我们将1900年以前发现的在黄道面附近以近圆轨道运行的8个经典行星和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的其他行星天体区分开来。所有其他这些天体都比水星小。按照上面的定义,我们承认谷神星是一颗行星。出于历史的原因,也可以把谷神星称为“矮行星”(dwarf planet),以与经典行星相区别3。

  [3] 按照上面的定义,我们承认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最近发现的若干大的海外天体也是行星。与经典行星相比较,这些天体的轨道一般都具有大的倾角和大的偏心率,轨道周期超过200年。我们把以冥王星为原型的这类行星天体归为新的一类,称为“类冥行星”(plutons)。

  [4] 所有环绕太阳运行的非行星天体均应命名为“太阳系小天体”(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4。

回答2:

1、该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它的质量必须足够大,足以使它自身的吸引力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星体的影响,在质量上要有绝对优势。要有清理轨道附近的小天体的能力
4、质量应少于13个木星质量,
5、轨道基本符合“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
冥王星就是缺少第三、5个影响而退出大行星之列

回答3:

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回答4: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这个定义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恒星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伴星现象。如果一颗恒星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那么这个定义就不行了。
那么我们就必须回到恒星的定义上去——能够自己发光的天体。应该说所有天体都能向外辐射能量。而且很多行星都有自己独立的能量来源,比如说地球的能量就来自于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而木星通过重力收缩产生的热量更为强大。这样一来,恒星的定义就会集中到发什么光和如何发光上来。一般来说恒星都是通过核聚变反应获得能量,并且在可见光波段辐射巨大的能量。那么恒星的发光就应该修订成,正在或者曾经发生核聚变反应,并且向外以可见光或更高波段辐射能量。
除去正在形成中的星胎,或者叫原始行星,行星都不会在可见光波段辐射能量,而且行星的质量太小不会进入聚变核反应阶段。因此这个定义应该说比“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要好些。
不过介于恒星和行星之间的褐矮星比较麻烦,到底是归入恒星还是行星,似乎天文学家们也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