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鱼纹彩陶盆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把夭折的孩子置于陶瓮,以翁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以写实的手法刻画鱼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渔猎生活在原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人面绘制较为复杂,冥思的神态及与游鱼的密切关系,表明其与当时的巫术有关。此类彩陶盆在半坡遗址中发现较多,出土时覆盖于瓮棺上,作为葬具的顶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扩展资料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
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为死去的孩子招魂,把夭折的孩子置于陶瓮,以翁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
20世纪50年代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形象之一。这种人面鱼纹的形象正是一种图腾,通常在画面中央部分有一圆形的人面,两眼细长,两耳部位多画有小鱼,而整个头部则必有带毛刺的三角型纹饰。
彩陶盆人面鱼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