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年轻的时候,学习知识不扎实,有些东西理解得似是而非,比如印象中一直记着先人教我们要”以德报德”“以德报怨”,于是在自己过去的人生旅途中,毫无原则,毫无限度地对一切人都践行着“以德报怨”的古训,还傻儿吧叽地自豪地把将蒋介石委员长的名言给反过来:蒋说宁肯我负天下人,绝不让天下人负我;我说宁肯天下人负我,我不能负天下人。结果,白白浪废了许多珍贵的情感和宝贵的精力,直到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才算把这个知识点弄清楚。
其实,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首先,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他认为,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俗话说怨怨相报何时了?如若那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对此于丹解释说,你献出了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以直报怨”,即用你的公正,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你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地面对这一切。
孔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自己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要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物质的繁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以直报怨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和而不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 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