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为何退位?

2025-04-28 01:59:2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赵构的投降主义路线不得人心。
南宋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主和与主战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宋高宗从骨子里就是一个主和派,所以他才冒天下之大不韪,自毁长城,杀害了主战派代表岳飞以迎合金兀术,签订了割地、纳贡、称臣的绍兴和议。同时,将张浚(并非害死岳飞的那个张俊)等主战派大臣边缘化,主和派全面把持朝政。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刘锜都遭到迫害,岳飞、岳云、张宪等人被杀,韩世忠等人被解除兵权赋闲,刘锜被贬斥远方,岳飞部将牛皋被秦桧党羽田师中用毒酒毒死。签订绍兴和约时,南宋把商州割给了金国,商州守将邵隆坚决反对割让商州,被秦桧贬官叙州后毒死。
同时,宋高宗不断缩减宋军的编制与规模,军队也随之日益腐败,将帅经常克扣军饷。于是南宋军备废弛、军心涣散、军纪腐败,战斗力与绍兴和议前大大下降。
虽然绍兴和议是一个奇耻大辱的投降条约,但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却自以为高枕无忧。
宋高宗的投降主义路线激起南宋群臣的极大愤慨,韩世忠、胡珵等人纷纷上疏反对,枢密院编修胡铨更是慷慨激昂,他怒谏宋高宗说:国家是祖宗的国家,陛下所居的皇位,是祖宗的皇位,为什么要把祖宗的国家,变成敌人的国家,为什么要把祖宗的皇位,变成藩属的皇位呢?…… 即使没有知识的三尺儿童,要他向仇敌下拜,他都不肯而发怒;如今我们一个堂堂的大国,却相率而拜仇敌,连儿童的羞耻都没有,难道陛下能这样做吗?… … 如果陛下还不觉悟,费尽人民的膏血而不恤,忘记国家的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辱,把我们的国家当作敌人的仆从也心甘情愿,“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宋史》卷374《胡铨传》)
当时,宜兴的一位进士吴师古把胡铨的奏文版刻出来,大量印发,杭州的吏民争相传诵,都人喧腾,数日不定。全国反对议和的呼声,更加高涨!胡铨的上疏不但在南宋境内轰动一时,四处传诵,而且也传到金国,“金虏闻之,以千金求其书,三日得之,君臣失色,曰:‘南朝有人,盖足以破其阴遣桧归之谋也’。”(《鹤林玉露》卷6《乞斩秦桧书》)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两句诗真实地写出南宋人对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投降派的极大痛恨和失望,赵构投降主义政策实在是不得人心。

2、秦桧的黑暗专权令赵构丧尽人心。
对外投降的同时,赵构还放纵秦桧专权,这期间成为宋朝最黑暗、腐败的时期之一。
当时南宋老百姓评论说:“自秦太师讲和,民间一日不如一日”(《胡澹庵先生文集》卷14《与虞并甫》)。“自桧当国二十年间,竭民膏血”,“国之府库,无旬刀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宋史》卷374《胡铨传》)。秦桧大量收受贿赂,侵吞国家与私人财产,其府库财富,超过了南宋朝廷的“左藏数倍”,当时凡是南宋宫廷所稀缺的物品,秦桧家都应有尽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号称“富敌于国”(《宋史》卷473《秦桧传》)。
宋高宗默认秦桧收刮民脂民膏以媚奉金国的同时,还下令各地官吏进行献助。名义上是南宋各地官吏以“羡余”献助中央,但这些财物除了献给金国,剩下的都落入了秦桧的腰包。
对于秦桧的黑暗专权,宋人无不痛恨。“故老含泣而望绝,黄河呜咽以流悲”,“桧之肉其可食呼”!(《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9)这些从侧面都显示了宋高宗赵构已经人心丧尽。

3、采石之战后,南宋主战浪潮高涨,赵构自感颜面丢进,只得下台。
公元1161秋,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调集32万大军,号称60万,兵分四路南下。南宋军备早已废弛多年,兵无精兵,将无良将,一触即溃,金兵迅速饮马长江。此时,南宋情势极度危机,赖以生存的长江天险随时有可能被突破,面临着亡国的危机。公元1161年10月底,准备就绪的金军开始发动攻击,11月初,进抵南宋在长江防线最后一道屏障——采石。
面对来自全国上下的声讨以及前线危局,赵构不得不以李显忠负责整个长江防线。在李显忠未到任前,赵构委派中书舍人虞允文到采石劳军,而他自己则再次作好了随时乘船出海南逃两广甚至海南岛的准备。这时,太子赵昚慨然上书,要求自己率兵迎敌。赵昚的老师史浩知道此事后大惊,深感赵昚犯了大忌,乃让他赶快上书谢罪,并要求随高宗赵构一起出征。
南宋真的很幸运,危难之际,文臣虞允文拯救了南宋,他以劳军文官的身份指挥了采石之战,不足2万人的败兵击败了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金军,确保了长江防线。采石大战的胜利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南宋敢战之士绝对不少,而且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也层出不穷。同时,宋军随后展开反击,西路吴玠收复了西北七州地方,中路收复了邓,蔡,陈州及顺昌府等地,东路收复了江淮等地。此时若乘机北伐,绝对是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
但赵构并没有看到这一大好时机,只希望继续对金称臣,继续苟活下去。因此,赵构在完颜雍登位,完颜亮死后,居然说“朕料此事终归于和”,“至若以小事大,朕所不耻”,希望继续对金称臣,灭国破家、杀父辱母的大仇再一次被他忘得干干净净。
由于赵构的软弱无能,南宋再度对金称臣,最终失去了这次绝佳的收复中原的机会,举国上下再度民意沸腾。
对此,宋高宗赵构深感他的投降政策已经彻底破产,对金步步妥协退让也让赵构无地自容、声名扫地。因此赵构审时度势之下,索性便禅位给一直主战的太子赵昚。

回答2:

绍兴三十二年(
1162
)五月,宋高宗突然提出要禅位,右相朱倬认为“靖康之事,正以传位
太遽,盍姑徐之”
,意思是说,北宋的灭亡,与当年宋徽宗匆忙传位,致使朝政陷入混乱、金
兵趁机而入有着莫大的关系,传位一事应当慎重,更应当从长计议。对于朱倬的合理建议,
宋高宗不理不睬。六月十日,宋高宗以“老且病,久欲闲退”

《宋史》
)为由,下诏传位皇太
子赵眘,自称太上皇帝,移居德寿宫。六月十一日,赵眘即位,是为宋孝宗。

宋高宗一向身体强健,禅让时不过才五十六岁,而且当时身体并没有不适,后来又当了二十
五年太上皇帝,直到八十一岁才寿终正寝,所以自称“老且病”显然是饰词。再者,宋高宗
禅位前,南宋军队刚刚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人,迫使金帝完颜亮为部将所杀,造成金国一度
政局动荡不安;而南宋却边境寝宁,国内安稳,人心振奋,民呼万岁,并不存在迫使宋高宗
禅位的外界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主动禅位,既让人纳闷,也催人深思。

有人认为,宋高宗固然贪恋权势,却又苦于国事忧勤,所以愿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继续享受
皇帝的尊荣,却又可以免于国事的困扰。然而,事实上,宋高宗禅位后,并没有就此躲在深
宫,颐养天年,不问朝政,而是一到关键时刻,大至对金和战,小至官吏任命,他都会出面
干涉,多方牵制,寸步不让,说明他还是愿意为国事忧勤,还是对权力狠抓不放,并非他所
讲的“久欲闲退”
。笔者认为,宋高宗盛年禅位,有着不可告人的深层次原因。

众所周知,历代皇帝传位,都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感恩戴德之人作为接班人。宋高宗生平只有
一子,名叫赵旉。建炎三年(
1129

,三岁德赵旉受到惊吓而死。此后数年,宋高宗一直未再
生子,而朝野上下主张确立“根本”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不得已,绍兴二年(
1132

,宋高宗
以宋太祖的裔孙赵眘(初名赵伯琮)为养子,并当作内定的储君来培养。到了绍兴三十二年

1162


赵眘已经在皇宫生活了三十年,
明知皇位非他莫属,
虽然嘴上不说,
但心里未必不
着急。岁月催人老,宋光宗就曾因等到胡子白了而怨恨赵眘不及早传位于他。亲生儿子尚且
如此,养子可想而知。如果等到宋高宗临终时再传位,赵眘很可能年过半百甚至年过花甲,
这样不仅不会对宋高宗有感激之情,反而会产生怨恨,宋高宗盛年禅位有施恩之意。

再者,宋高宗属于宋太宗一支,亲生儿子赵旉夭折后,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他应该将皇位传
给宋太宗的其他裔孙,毕竟符合条件的大有人在。然而,宋高宗却经过再三斟酌,最终选择
了宋太祖的裔孙赵眘为接班人。这种改弦更张,舍近求远,置宗室利益于不顾的行为,势必
会招来种种非议,
特别是会引起宋太宗一支的不满。
再者,
以太祖子孙继位,
打破传统惯例,
也势必要遭到统治集团中许多因循守旧之人的反对,甚至产生变故。所以,宋高宗只有生前
禅位,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压阵,才能确保传位计划的顺利执行,才能确保南宋政治稳定。
事实证明,宋高宗以太上皇帝身份作为赵眘的后台震慑朝政,赵眘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即位,
朝野上下风平浪静,没有一人敢有半点异议,这在宋朝历代皇帝传位中是极其罕见的。

宋高宗传位赵眘,除了顺应多数士大夫的愿望,赢取归还太祖裔孙帝位的美名,还有难以启
齿的目的。
“靖康之难”中,除宋高宗侥幸漏网外,徽、钦二帝的近支宗室全部被金人掳掠到
北地,终生未能归国。其实,早在绍兴十三年(
1143

,也就是宋金和议、韦太后归国的第二
年,金人就“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

《宋史》

,而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为了掩
盖生母在金国嫁夫生子的宫廷丑闻,始终没有做出回应,致使“诸王、后妃”惨死异国他乡。
这种一味屈膝投降、极端自私自利的做法,必然会引起宋太宗其他裔孙的怨恨,其百年之后
必然会遭受攻击和谴责。宋高宗选择盛年禅位,然后作为太上皇帝在幕后继续维护对金妥协
投降路线,不仅可以维护自己死后的声誉,还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孙登上皇位。

谈到宋高宗盛年主动禅位,还有一个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即宋高宗的一贯贪生怕死。南宋
建立后,面对金人多次寇掠,谈金色变的宋高宗从南京跑到杭州,从陆地跑到海上,特别是
完颜亮南侵,差点又让他浮海远遁。一次次的逃生经历,使宋高宗认识到,皇帝虽然显赫,
但同时也是金人追击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难,以皇帝的身份逃窜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
当了太上皇帝,关注度会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当年,面对金人咄咄攻
势,已经退位的宋徽宗可以从容地“如亳州,百官多潜遁”
,宋钦宗也想“出襄、邓”
,却被
“李纲谏止之”

《宋史》

。宋高宗主动当太上皇帝,显然是在效仿父亲宋徽宗。事实证明,
隆兴元年

1163


也就是宋高宗禅位的第二年,
南宋军队被金兵打败,
消息传来,
宋高宗
“日
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

《朱子语类·高宗朝》

,已经做好了逃命
的架势。如果不是已经禅位,他岂能说跑就跑。所以,便于逃跑也是宋高宗盛年禅位的一个
重要原因。

此外,宋高宗主动禅位,也与宋金议和失败和全国抗金形势有关。当年,宋高宗为了促成议
和,为了偏安一隅,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抗金英雄岳飞,致使亲者痛,仇者快,也
造成了日后南宋对金战争的被动局面。此后,金兵对南宋的军事进攻依旧。想到岳飞生前所
说的“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

《宋史》

,想到岳飞的先见之明,想到金人出尔反尔,贪
得无厌,撕毁和约,频繁剽掠,一心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脸上是有些挂不住的。赵眘即位
后,同年年底便为岳飞昭雪。这种涉及宋高宗声誉的政治敏感事件,如果不是得到了宋高宗
默许,一向以孝著称的赵眘是无论如何也不敢造次的,所以赵眘在诏书中一再强调是“太上
皇帝念之不忘”

自己不过是
“仰承圣意”
而已。
应该说,
宋高宗在位时早已有心为岳飞平反,
但又放不下皇帝说一不二的架子,索性及早禅位,让急需人气、急需威望、急需朝野支持

回答3:

因为赵构想享受人生,而且赵昚也一直对自己毕恭毕敬,退位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当然退位跟身体原因没有关系
(切,牛尸穴什么啊,我又不是复制的,冲我叫什么叫,你自认是狗啊?一点积分都不给,别人赏脸回答你不错了,还在这狗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