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的作者是怎样的人联系实际谈论

2025-04-02 22:57: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这个问题要和下一句一起看才能看出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文论述生与死、义与利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为了坚持正义,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尽管孟子所谓“义”,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而且他还认为道德是人先天就有的,不免陷入唯心主义,但他坚持理想、维护正义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的.事实上,中国历代都不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用他们的头颅和热血诠释了孟子的理念.孟子相信,世上有很多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比如道义、尊严,它不仅对有才德的人,对一切人都是更值得追求的东西.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本心,都有良知.这种把可贵的品质看作是普通人都能够拥有的东西,而不是圣人的专利,事实上包含有一定的平民意识,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孟子希望人们能够明辨是非、体察情理,弄清什么是人最需要、最应该追求的东西,不要因为贪得利益而丧失自己最美好的情操和品质.这其实是对于社会的一种呼吁.
孟子还斥责了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可耻行为.孟子认为:“万钟则不辨理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如果财富的获得是以牺牲人的品格、尊严、正义感为代价,那么追求财富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我们拥有财富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生活得更有尊严,生活得更加幸福,这种认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神贫乏、物欲横流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一部分人缺乏理想,一味贪求物质享受.为了追求财富,有人良知泯灭,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利益;有人廉耻丧尽,不惜出卖肉体、出卖灵魂、出卖人格.这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被孟子所否定.孟子“万钟于我何加焉”的追问对于这些人来说,应该是一记当头棒喝.
文章虽然论述的是抽象的理论问题,但却毫无枯燥之感,这得益于作者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喻,比如用鱼和熊掌来比喻两难的选择,用不食“嗟来之食”来类比不能见利忘义,读来都十分亲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再加上作者行文时笔端富于感情,论述时娓娓道来,在平实的语气下有着不容小觑的气势,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