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就有许多公司竞相开展空空导弹的研发,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美航空局导弹部确认雷达制导是一种方向,于是就提出在现有基础上采用“云雀”地空导弹的某些技术,研制一种空空导弹。鉴于斯伯利公司在炕空电自及精密机械方面有很好的经验,美海军航空局与该公司签订了合同。1946年5月斯伯利公司设立特种武器部开始研制工作,代号为AAM-N-2,1947年3月斯伯利公司提出三点式导引法单波束系统,5月签订合同,7月正式命名为“麻雀I”。1948年8月进行第一次无动力飞行,1951年开始投产,AIM-7A于1955年进入美海军服役,1956年退役,共生产200枚。1962年统一命名AIM-7A。斯伯利公司负责制导和控制部分,弹体结构由道格拉斯公司负责。用于第一批麻雀I导弹的研发费用约3000万美元,设计历时六年。 AIM-7A“麻雀”导弹采用旋翼式气动布局,弹身细长,头部呈尖锥形,弹体为圆柱形,四片固定式三角型弹翼安定面嵌入尾部槽内,四片全动式三角型旋翼装在弹体中部,与安定面呈十字形配置。两对旋翼中有一对可差动偏转用以控制导弹在飞行中的横向滚动。导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弹头、制导和控制舱和发动机。弹头部分安装保险、解除保险装置、引信、战斗部;制导和控制舱装有自动驾驶仪、加速度计、天线、计算机和伺服系统。电源装在旋转弹翼伺服机构后面。弹体采用铝合金和镁合金制造。
战术指标
目标:M1以上的轰炸机
最大射程:8km
速度:M2.8
攻击方式:尾追
使用条件:全天候
弹长:3.80m
弹径:203.2mm
翼展:700mm
弹重:148kg
制导方式:惯性+雷达驾束制导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由于AIM-7A导引精度机动性差,且只能尾追。而且当时轰炸机的升限已突破18km,故美海军航空局在AIM-7A生产高潮时就提出两种新自寻的方案,其中一种就是主动雷达导引,当时代号为AAM-N-3,1962年被命名AIM-7B。1951年由道格拉斯飞机公司负责研发,但是在1953年放弃了改方案,该弹共生产100枚。 导弹的布局结构与AIM-7A相似,旋转弹翼呈梯形。制导采用自动寻的系统,系统主要由发射机、接受机、天线、计算机和控制器构成,可以对目标进行自动跟踪。该弹优点是发射后便可以机动飞行,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射程受到限制。
战术指标
最大射程:12km
速度:M2.8
使用条件:全天候
弹长:3.66m
弹径:203.2mm
翼展:1000mm
弹重:160kg
制导方式:主动雷达制导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由于50年代轰炸机速度大大提高,并装备有大量电子干扰设备,自卫能力增强,同时还要面临新出现的战斗机,美军迫切需要远距攻击空空导弹,雷锡恩公司于1951年提出“麻雀III”方案。经过和斯伯力和道格拉斯的竞争,最终与海军签订合同成为主承包商。当时代号AAM-N-6,1958年8月装备部队,该弹共生产2000枚,1959年停产,1962年被命名为AIM-7C。 导弹的外形与AIM-7A相似,头部呈尖卵形,旋转弹翼呈直角梯形。制导采用比例引导法。该弹低空性能较好,但是由于当时技术限制电子部件多选用电子管显得比较笨重。其改型为“麻雀IIIA”。
战术指标
最大射程:13km
速度:M2.5~3
攻击方式:拦射、尾追
使用条件:全天候
弹长:3.66m
弹径:203.2mm
翼展:1020mm
弹重:173kg
制导方式: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制导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1、日本海军的“高波级”在舰首主炮后装有一具32单元的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可用来发射“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这也是除“金刚”级外第三种采用这种发射装置的导弹驱逐舰。由于其所具备的多用途性,使其在使用上比“村雨”级装备的MK48型垂直发射装置在作战使用上要灵活得多。MK41型发射装置最多可装29 枚“海麻雀”舰空导弹(有3个发射单元被起重机所占用)。“海麻雀”是目前西方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近程舰空导弹,“高波”级所使用的是RIM-7M 型,是目前各国使用最多的一个型号。RIM-7M型导弹弹长3.66米,弹径204毫米,弹重227千克,导弹最大射程18千米,最大作战高度5千米,动力装置为一台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采用WAU-17/B聚能爆破战斗部,重40千克,引信是双功能的主动雷达近炸及触发引信。末端采用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可对1~18千米的中、低空目标实施拦截,有较强的抗电子干扰及低空反导能力。
和日本海军装备的这种近程点防御导弹相比:无论是从导弹发射形式、雷达导引头方式、导弹本身的抗干扰能力、最大射程都相差不大。但是在给对空导弹提供目标跟踪和中继制导方面中国海军的054A护卫舰略逊日本海军的驱逐舰。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因素可以说和安装在 “高波级”驱逐舰上OPS-24型雷达是日本在9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一种舰载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90年代初开始装备使用。 OPS-24型雷达可以完成远程对空警戒及探测,对作战飞机进行引导;进行中距离目标的搜索及指示,对导弹实施控制和中段制导,对超低空目标进行扫描及跟踪等。其对空探测距离可达到210千米,对低空目标探测距离在40千米以上,可同时跟踪150个海空目标,并可对舰载的“海麻雀”舰空导弹进行中段制导。其开线采用水平360度旋转,仰角采用程控电扫,可提供半球式覆盖,数据处理时间短,反映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2、中国在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研制上看来采取的是和法国和俄罗斯相类似的研制过程,既首先从舰射型反舰导弹作起;在条件成熟后再发展成为空射型导弹;最后才研制潜射形反舰导弹。而中国的巡航导弹干脆从陆基型起步、再依次发展和空射型和舰射型。这可能一是在武器研制过程中加强保密性;二是中国西部有广阔的土地可以供新导弹试制发射使用。不过现代海战的首要任务就是谁取得战场的制空权谁就占的战争取胜的先机。对一个国家来说,研制先进武器系统是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作后盾的。中国作为一个重新崛起的大国在这方面还是不可能和世界第一大国国相比。
中国海军在制造护卫舰方面的制造水平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054A护卫舰开始批量建造,那么这种安装有中国自己研制的近程垂发舰空导弹的军舰,不仅是中国海军现役舰艇中性价比较好的一款军舰;同时随着它的加入中国海军水面舰队将形成多层次、多目标、比较完善的舰队防空体系。这才是为中国海军真正走上蓝水海军之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中国海军在区域防空导弹和中程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系统的普及方面我们和日本海自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中国海军在拥有国产的宙斯盾系统以后,已经真正拥有一套由远程舰空导弹、中近程舰空导弹、近防速射炮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舰队远、中、近区域防空体系。尽管054A级护卫舰上的海红旗-16舰空导弹在中国海军的特混舰队中只能承担点防空的任务。可是在它之前112舰上的海红旗—7导弹是从法兰西引进的、168舰上的S-N-12无风导弹是从俄罗斯购买的。
海红旗—16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款采用垂直发射装置发射的近程舰空导弹,它的顺利装备不仅缩小了中国海军在近程舰队防空领域内与世界先进国家海军舰队的差距,同时国产的武器系统也为战时维修保障、配件更换、导弹补给等方面,都起着进口国外武器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从这一点看我们确实有理由为中国军工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骄傲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