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模式如何能够使人发生改变?

2025-04-08 05:04:0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心理谘商与心理治疗是人在治疗人,不是技术治疗人。

  含摄华人文化观点的心理谘商之道,就是儒家所谓的「修己以安人」

  ──助人者修养自己以安定当事人之心,

  与当事人建立井脉相连、感而遂通的投契关系,

  激发「否极泰来、由剥反复」的生命力道。


  萨提亚治疗过程,舒适取代熟悉,而成为健康的指针;同时也将会发展出新的自我交互方式、信念及更表里一致的互动。

  第一阶段:现状

  在现状中任何受注意的事都是改变开始的基础。此注意通常是以“症状”的形式被显现出来的。当某部分的付出比回收多时,则此系统就成为不平衡。当此不平衡极度失衡、或者对某部份而言付出的代价太高,我们会注意到痛苦或尝试去打破此封闭系统。

  第二阶段:外在因素

  有此种痛苦或不平衡时,其中某部分会发出改变的希望,而通常那部份会较愿意放弃现状并作出改变。

  改变的因素:

  a) 欲望、动机:希望与愿望

  b) 威胁 — “我会死”:痛苦

  c) 新的可能性:远景

  例如一位治疗师--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进入此封闭系统,并接纳案主在第二阶段为求生存的应对姿态所产生的抗拒。外在因素

  第三阶段:混乱

  在混乱的阶段或状态里,治疗师将案主的焦虑转向为冒险。治疗师藉由各种方式提供支持,例如:身体接触,眼光接触,正向情绪支持,肯定、引导呼吸,放松和集中心志等。

  案主可能处于恍惚状态或凌乱时期,此时旧事物己不再适合,而新的事物则尚未整合。新的概念开始渐露曙光,而低自我价值的旧有讯息转化成新的可能性或新的选择。可能需要面对过去的伤痛,愤怒及恐惧。

  治疗师需要内在的力量和平衡,同时万万不可陷入案主或系统的混乱中而与之纠缠不清,亦不可冷淡或疏远。最糟的也不过是案主重回旧的现状而己罢了。若果发生情形,则检视治疗师曾做过些什么或少做了些什么。

  第四阶段:新的整合

  在此自觉期内,案主仍感到笨拙。案主有意识地选择对他而言是较为舒适的,而非选择其所熟悉的。此时案主处于一个新的境界,新的安全感,但只是萌芽阶段。带着一组新的预知及觉察能力,旧有的自动化实时反应己不再出现。对于新的形式,新的自我形象,新的希望,新的观点与新的回馈,案主需要时间及支持来加以整合。

  第五阶段:练习

  案主有意识地练习肯定和认可,并以新的方式与自己及他人再联接。通常需要一些外来的帮助,例如:治疗师或朋友。

  第六阶段:新的现状

  要达到此一阶段,案主与系统都需要有弹性、对新的可能性及信息开放。对于系统中的每一部份,在代价及获益之间都需要取得较好的平衡。舒适将会取代熟悉,而成为健康的指针;同时也将会发展出新的自我交互方式、信念及更表里一致的互动。

回答2:

让人发生改变的永远不是一个技术,当来访者感觉到被理解、被支持,感觉到爱的时候,改变也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