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相互排斥)又统一(相互联系)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关系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叫做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叫做同一性。
1、范畴定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性质和倾向。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0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战争。
其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相互贯通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日方在中方培植汉奸,中方在日方寻找友人。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趋势。
开始,日攻中防;后来,中胜日败。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倾向。
矛盾斗争性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包括:
对抗性斗争:敌我双方你死我活。
非对抗性斗争:人民内部各种分歧。
2、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统一的(相互依存)
一方面,斗争性制约同一性。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王明的“统一政府”、“统一军队”、“统一群众组织”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另一方面,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中共领导军民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存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的(相互区别)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
在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斗争必然导致一场战争以某种方式结束。
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内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是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求我们实践活动中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差异中谋求共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