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还未结束,而汽车行业一直在努力。
在疫情的阴影之下,私家车被普遍认为是出行的最优选择。一方面,私家车是一个足够私密的空间,与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相比,可以有效避免接触陌生人。就连专家也表示,在私家车内可以不用佩戴口罩;另一方面,乘用车拥有良好的密闭性,大多数车型都拥有不错的空气净化功能。
在与疫情战斗的过程中,不少车企也将车内空气净化系统作为了宣传的重点。比如荣威声称“主流车型全覆盖‘N99’级防护”、名爵声称“旗下车型可有效阻挡病菌传播以及杀灭病菌”、广汽新能源说Aion S“超N95”级滤防、吉利更宣称要投入重金研发“抗病毒”汽车……
我们真的需要“N95汽车”吗?
汽车真的需要“N95”吗?
如果汽车自身具备防病毒功能,甚至防护级别高于N95口罩,车主便不必戴着口罩驾驶,提升体验的同时,还拥有更高级别的防护屏障。——汽车究竟能不能达到“N95”的效果?这究竟是“真货”还是仅仅是宣传的“噱头”?
较真地说,“N95”汽车确实更像是噱头。
所谓的“N95”,是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对滤材等级的一种认证标准:“N”表示不耐油,“95”表示暴露在规定数量的专用试验粒子下,口罩内的粒子浓度要比口罩外粒子浓度低9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N95”并非汽车行业的标准,而要达到接近N95的效果,汽车只能在空气过滤系统上下功夫,比如采用熔喷超细纤维层组成的无纺布来过滤空气。
但事实上,要避免病毒感染,并不一定需要汽车达到那么高的过滤。一方面,即便是N95口罩,也不保证能够过滤0.3μm以下的微粒,而冠状病毒远远小于这个尺寸;病毒并不能以单体方式传播,而更多是以飞沫等形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染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普通外科口罩,也具备一定预防冠状病毒作用的原因。
而对于汽车来说,绝大多数拥有空调滤网/滤芯的车型,都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根据以往的测试,在内循环模式下,车内PM2.5在几分钟内就能降到10以内。夸张一点说,即便是有新冠肺炎的感染者站在车旁咳嗽,只要不打开窗户让带有病毒的飞沫进入,汽车都能够有效隔绝病毒的传播。
另一种情况,假设同乘中有潜在感染风险人员,那就更无法依赖“N95汽车”了。密闭性越好,反而让风险更大。当然,这种情况极端少见。
所以说,从防疫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需要“N95”级别的汽车。当下大多数在路上跑的汽车,已经能够满足隔绝病毒的需要。而所谓N95级别的空气净化系统,并不针对病毒。生活中每一个环节都杜绝病毒,才能确保不被感染,而汽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这一个环节,本身的风险就是最小的一个。
为什么说,我们需要这个“噱头”
既然“N95汽车”对于避免感染病毒,或许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为什么我们还要说,这是一个“可以有”的噱头呢?
白马也是马,关于汽车的消费,当然也是一种消费。在谈及消费者心理时,绝非白纸黑字上的方程式那么古板,而是更需要感性。
从感性的角度来说,即便“N95汽车”就是一个被确定的“噱头”,它也是不无裨益的——对于“N95”的集中借势营销,对车企来讲无疑是最节省成本、最能吸引用户关注的传播,也是最能达到较好传播效果的方式。当汽车消费因为疫情陷入停滞,而新冠病毒疫情又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最为关注的焦点之时,任何与焦点相关的事件,都能获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当广大吃瓜群众在家中或主动、或被动隔离之时,或是每天戴着N95口罩在上班路上的地铁中战战兢兢之时,一则“N95汽车”的网络消息,或许就能准确地击中他们的内心。至少,能够让他们记住一个又一个“N95汽车”的品牌名称。
另一方面,在汽车企业艰难努力于工厂和4S店的复工之时,这也是一个表达社会责任感的姿态。它至少能够告诉全社会,面对这场疫情,汽车行业不但捐款捐物、转产防疫物资,还能在自己的老本行上,尽一份力量——除了“N95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还先后利用红外线成像技术,迅速研发出了智能移动测温车、热成像防疫车,这些功能对于普通消费者更是毫无意义,但其背后表达的深情,或许能感动不少人。
事实上,车内空气质量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细节之一。包括此前受到关注的新车异味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很多车企早就注意到了消费者这方面的需求,沃尔沃一句“开门北京,关门北欧”的宣传语至今令人记忆深刻。即便“N95汽车”在当下应对疫情中有些杀鸡用牛刀,未来或许更有用处。
结语
即便是一个“噱头”,“N95汽车”也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噱头”。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这样的“噱头”越多越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