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的专家看法

2025-04-24 22:52: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生活中,大人们以为骂孩子是为了他们好,是对他们负责的表现。他们以为孩子还小,挨了骂之后不会记在心上。还有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用语言“激将法”可以使孩子幡然悔悟,积极向上,于是“坏孩子”、“笨死了”、“你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等恶语便不加思考地抛向孩子。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天性纯真善良,他们幼小的心灵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些极端的话语会重重刺伤孩子稚嫩的心灵,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和自信心,甚至给孩子一生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有些孩子甚至因此结束自己年幼的生命。
据专家调查和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我认识水平很低,他们主要是根据别人,尤其是心目中崇拜的老师或父母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此一来,上述这些具有“权威性”的评价,使他们深信不疑,并且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不知不觉中按“坏孩子”的标准行事,长此以往,就可能变成真正的“坏孩子”了。 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最需要鼓励和帮助,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老师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口下留情”!尤其是在孩子有不如意的表现时,更要善于寻找其闪光点,激励他继续向前。在这个问题上,爱迪生的母亲是值得我们效仿的榜样。爱迪生在小学期间被当做“捣蛋大王”开除了,甚至被校长称为“干什么工作都一样没出息的人”。但他的母亲坚信爱迪生是个人才,她亲自给他上课,支持他搞试验,终于培养出了享誉世界的大发明家。
因此,作为老师或是父母,应该学会给孩子以公正的、催人奋进的评价,千万不要使用“语言暴力”,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改正缺点,才能为孩子敲开成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