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值得颂,历史令人深思
咏项王
爱情千古事
岂可项王无
剑溅美人血
泪伴郎君终
拔山气盖世
灭秦诸侯惊
不失豪杰气
岂可过江东
爱情自古以来就受人颂,尽管历史上发生过不少爱情悲剧,但都不能使爱情失色,反而成为人们更加增强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然而,爱情是美好的,但爱情有时也是耽误事的,甚至是耽误大事的。例如我们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项羽”,他的爱情是否出于家的理智呢?对于一个家来说,需要应是第一位的,别的则是当牺牲时则应毫不吝惜的,而项羽没有做到。当然不能把他事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全推到可怜的虞姬身上,但他们所谓的爱情也不能不承担一定的责任。也就是说,项羽和虞姬的爱情当时空人文条件下,是有其不合时宜的因素的。有一大批学者痛恨红颜货水说,因此大加赞赏项虞之爱,在电视上我就看到过好几次,是名家讲的,对此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国王或皇上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因此除非他们自己有长远的目光及较强的能力,不然他要是荒唐起来是无法制止的。有人可能反对我的说法,会举出唐太宗就怕魏征的说法来,我承认有这回事,而且在正史中也不少见,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考虑,假如魏大人的君主是隋炀帝,他还会那么让皇上怕吗?所以古代出现了很多迷于声色,不思进取的荒唐帝王,正是如此才使一些人对美色惑君深恶痛决啊。一旦国王身边有了美色,臣子们难免就有些危机感。项虞之恋也是如此啊!有些学者在评论历史时往往说将一些失败的责任推卸到妇女身上是无能的可耻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其实这些学者的思想,我感到可笑,他们的说法就像是在说自己比诸葛亮要厉害得多,因为诸葛亮不知道汽车、飞机、电脑、卫星为何物,可笑的原因就是离开了当时的历史环境。评价古人最重要的是要回归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不然你的就是一相情愿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人志士以了却君王天下事为己任,不过也是为成就功名而己,在乱世一个要成就功名的人,他的内心深处是不希望看到在他们的主子身上有一丝对成功构成威胁的因素的。项虞之恋并不一定会产生这样的后果的,但这已经引起了项羽身边的文人的高度警觉了,比如范增,他就非常反对,项羽不听他的,还是一如既往。但我们也不难看出范增所想并不是完全为了自己的,一方面范增是以其为首的一类重臣的代表,他代表的是一批人的意志。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说,范增不希望看到项羽成功之路上有一点障碍,他除力保项羽外,还有一种我认为是出于长者的关爱,怕他出问题。另外,为项羽攻城略地的那些将士,也不愿意看到他们拼了性命也不舍弃的目标,因一女人而失去。有人说项羽死前只有二十八骑,其它人呢?这时只有虞姬至死不离项羽,可见将士不如虞氏忠,又可笑了,向使项王心止将士,何止二十八骑啊?所以如果虞氏在受到反对的时候是谁离开项羽的,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爱一个人,就要为这个人着想,虞姬难到不愿看到项羽成功吗?何况项羽不是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啊,他难到不愿意得天下吗?我说的这些好像少了些人情味,其实在当时的历史条人们的认识是达不到现在的水平的,男人的社会也容不下弱小的虞姬。有人说,为什么吕后可以一直和刘帮在一起啊?为什么没产生这种局面啊?看看历史吧,刘邦是个什么人物啊?他在自己遇到危机的时候,可以置老父、小儿于不顾,何况是吕氏?刘邦这个人曾多次抛妻弃子,这是其一。再有,吕氏在军中能成为刘邦的帮手,在取天下后也为刘邦除去心头之患,这种高超的能力是柔弱的虞氏具备的吗?如果虞氏真有吕后那两下子,也许不会有这样的讨论话题的。因此我认为虞姬在项羽失败的问题上是有些客观责任的。项羽之恋如果从爱情角度可以去赞美,如果从角度去看我认为范增是对的。可悲的爱情的发生就在于历史、的综合啊。
这个应该不是,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具体过程不如现在看来那么的凄美绝伦罢了。
后人添加了很多修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