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晚上都做些什么?

2025-02-25 14:59: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对于那些有钱的权贵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古代的权贵享受,有些是今天也无法想象的。

古代没有电,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就会老实睡觉吗,肯定不会。看看出土的文物,长信宫灯,不过是一个灯,但是何其精美。能造出如此精美的灯具,夜生活还会少吗。
单单拿一些诗词来说明一下,可以看出士大夫阶层的夜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有好酒有火炉,晚上等着朋友过来,一边饮酒一边看雪景,不要太滋润啊。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白居易关于夜生活描写更出名的一首是《琵琶行》,开篇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夜生活的调调定下来了。

白居易和友人喝酒喝到半夜,醉醺醺的要送人走,听到江上琵琶声。原来是已嫁作商人妇的风尘女子耐不住寂寞,出来弹琵琶。琵琶谈的不错,弹完又一阵攀谈,把人家家底吊个门清。这等境遇,也是在晚上发生的。

再说说白居易,白居易生活上比较风流,喜欢侍妾,著名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他是写过啥呢:“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侍妾真不少啊。作为一名当朝官员,白天肯定是没功夫看她们表演了,甭说了,这肯定是夜生活一部分。

再来看一位大诗人李商隐的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晚上都干嘛呢,点灯拔蜡,喝酒射覆,并且不是一时半会儿,而是一直到听鼓应官去,也就是说一直玩到第二天要上早朝。这聚会绝对厉害了。

还有一位大诗人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诗看起来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刺当局者,但杜牧自己就是流连于风月场所的浪子,这商女夜间的歌声他都不知道听过多少回了。

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夜生活就是这么丰富,喝酒聚会听曲看表演,要么去青楼找个红颜聊天嘿嘿嘿。

至于普通人能干嘛呢,大城市的居民到还不错,比如宋代就有夜市,人们可以逛夜市,逛完回家睡觉。

那还有很多乡村里的百姓呢,估计秉承的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吧。晚上黑灯瞎火的,除了看看星星,或者摸黑嘿嘿嘿一下,就只能早早睡了,第二天还要起来干活呢。

回答2:

当时的富人都住城里,城里有好多娱乐项目,也可以去大街上逛个夜市找个饭店吃个饭喝个小酒,城头城尾还会有各种戏台唱戏或者有杂技团在卖艺。尤其是节假日,这时候附近农村里的人也会进城上街,非常热闹。

回答3:

古时候城里是有点路灯的,这是用灯油点的灯笼挂在大街上的(当时的城池一般都是有十字街,通透东西南北城门)古代的时候宵禁大约是三更天也就是晚上11点左右,这时候会有更夫出来吹熄路灯,一般来说店家都会在这个时候打烊,也就是说在城里可以玩到晚上11点才回家。当然想玩更晚一点也不是不可以,青楼妓院是通宵营业的,大街上路也不会很暗就是了,当时的城里住的都是大户,大户都有在门口挂两灯笼照明。

回答4:

古代社会主体人口是农民。每天是这样的。早上四点多起床,乘凉快下地干活,八九点回家吃早饭,然后又下地。干到中午1点以后就休息,或者回家。或者家里送饭,或者带饭。三四点吃午饭。下午五点左右再乘黄昏继续干活到七八点天黑回家。回家洗脸洗澡喝水,九点必须上床,否则明天早上没精神。更重要的是,当时人吃肉少,多有夜盲症。而且点灯需要油,吃菜的油。

回答5:

古代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普通平民到了晚上一般很少出门了吧。古代虽然不像现在也生活那么丰富,如果愿意出去有迪厅酒吧逛街等,不愿意出门也有很多电子产品丰富夜生活。不过古代的娱乐也是蛮丰富多彩的,如果过节或富贵人家什么的那就是喝喝小酒,有点墨水的人就吟诗呀,对对子呀,唱个小曲儿呀,听听戏剧呀,看皮影戏呀,扭秧歌呀,对唱情歌,斗鸡,玩纸牌,猜谜语,讲故事等等,说这么多其实觉得古代的夜生活应该也挺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