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

2025-04-29 12:46: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大洪山区金伯利岩最早是1973年发现的,1989年,王留海等认为该岩带的徐家冲等5个岩体属浅成相岩浆型钾镁煌斑岩,其后他将该区的岩石分为橄榄钾镁煌斑岩类、金云白榴橄榄透辉钾镁煌斑岩类和白榴钾镁煌斑岩三类(王留海,1991;叶德隆等,1991);偏碱性超基性岩带位于扬子地台北缘大巴山—大洪山台缘拗陷活动带,呈NW向展布。在北起宜城县扁寨山经钟祥县张集、九花寨南至京山县彭家垮长70km宽12km的范围内,已发现近百个偏碱性超基性岩体(叶德隆等,1991)。

大洪山钾镁煌斑岩以角砾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产出,分布在火山道内和火山口上。部分为块状橄榄钾镁煌斑岩,呈脉状产出。岩石呈斑状结构,角砾构造,主要造岩矿物为假像橄榄石斑晶,并有少量白榴石、金云母。副矿物有镁铝榴石、铬透辉石、铬铁矿、钙铁矿、金红石、锐铁矿、钛铁矿、磷灰石、碳硅石等。岩石风化蚀变强烈,次生矿物有蛇纹石、绿泥石、皂石、白云石、方解石等,虽然目前没有发现金刚石的报道,但其中的镁铝榴石紫色、浅紫色、橙色均有,透明–半透明,大多为浑圆形,少数为不规则颗粒,见熔蚀迭瓦状蚀象和次变边,颗粒1mm大小,成分上Cr2O3达2.86%~7.23%,在Cr2O3-CaO图上与西澳含金刚石钾镁煌斑岩中镁铝榴石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合,因此是有重要的寻找金刚石潜力的地区(王留海,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