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水系统分级
松嫩平原作为一个大型地下水汇水盆地,是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具有统一的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松嫩平原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含水层的盆地,各含水层都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水流系统,因此在剖面上形成了浅层、中层和深层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浅层地下水受地形地貌条件控制,常形成局部地下水流;中层地下水在一些地段形成中间性地下水流,在另一些地段则形成区域地下水流;而接受东、西两侧补给的深层地下水则主要形成了区域地下水流。浅层、中深层地下水流系统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是不一致的,地下水流系统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有着各种形式的水力联系。盆地地下水总体的流动趋势是从两侧补给区向盆地中心排泄区汇流,最后通过横贯盆地的松嫩干流及河谷潜流流出盆地。
松嫩平原地下水系统分级,浅层地下水系统主要按照地下水流系统的不同层次进行划分,重点考虑地貌和地表水流域对水流系统的控制(图3-7-2)。中深层地下水系统主要依照区域或中间性水流系统划分,充分参照含水层系统,考虑含水层组地质时代、成因和岩性的差异。
图3-7-2 松嫩平原地下水系统分级
尽管浅层地下水常形成局部地下水流,但受宏观地貌和地表流域的控制,浅层地下水系统也有着近似的区域、中间和局部水流系统的分级关系。整个松嫩盆地是一级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划分总体依照区域地下水循环特征,由四周向低平原控制水系基准面径流,最终通过松花江干流河水及河谷潜水排出区外;二级地下水系统主要是在一级系统的基础上,分析地貌和二级地表流域对水流系统的控制,考虑区域水流系统在平面上的分区特征。松嫩平原地下水分别由东部、北部和西部三面山区流入平原,汇同来自南部松辽分水岭的径流,向盆地中部汇集,低平原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松花江汇流处的大安—松原一带形成松嫩平原区域地下水流排泄中心。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松花江主要形成各自流域内地下水的排泄基准,控制着各自流域内的水流系统,分别形成西部的嫩江二级地下水系统、东部松花江二级地下水系统和东南部的第二松花江二级地下水系统。
三级地下水系统是在二级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二级系统内中间水流系统的分布特征和水循环差异进行分级。在二级系统内,由于受到三级地表水流域和三级地貌的控制,常形成不同源汇的中间水流系统,如在嫩江的上、中、下游受三级地表水流域控制,形成以二级地表水流域分水岭为边界的三个中间水流系统。在松花江干流,河谷以北,地下水受呼兰河、通肯河二级水系和地貌控制,由高向低,从台地向呼兰河、通肯河河谷及开采漏斗区方向径流,最终由东北向南汇入松花江干流河谷排泄;河谷以南,受拉林河、阿什河二级水系和地貌控制,地下水总体流动方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经拉林河、阿什河河谷潜流汇于松花江干流河谷排泄。尽管汇区相同,但松花江干流河谷南北两侧分别形成了两个不同源区的中间水流系统。松嫩平原三级地下水系统分级主要是以中间水流系统为主要依据,参考二级地表流域和次级地貌特,三级地下水系统的边界,主要是二级地表水流域的分水岭。
四级地下水系统是在三级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三级系统内局部水流系统的分布特和含水层结构和岩性的差异,进一步划分,如霍林河、洮儿河、绰尔河三级地下水系统,可进一步分为霍林河、洮儿河、绰尔河上游(山区)和霍林河、洮儿河、绰尔河中下游(平原区)等四级地下水系统,划分主要参照局部水流系统和山区与平原含水层结构与岩性的差异。
中深层地下水系统主要按照含水岩组差异,充分考虑区域或中间地下水循环特征进行划分。一级系统为松嫩平原中深层承压水系统;二级地下水系统主要按照含水岩组的地质时代,结合地下水循环特征进行分级,分为第四系孔隙承压水系统、新近系裂隙-孔隙承压水系统、古近系裂隙-孔隙承压水系统和白垩系孔隙-裂隙承压水系统;在二级划分基础上,三级系统按照含水岩组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细分,如新近系裂隙-孔隙承压水系统分为泰康组裂隙-孔隙承压水系统、大安组裂隙-孔隙承压水系统两个三级地下水系统。
二、地下水系统分级典型特征
1)松嫩平原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含水层的盆地,各含水层都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水流系统,因此在剖面上形成了浅层、中层和深层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松嫩平原浅层、深层地下水系统分级依据有较大差别。
2)浅层地下水系统分级主要按照地下水流系统的不同层次进行划分,重点考虑地貌和地表水流域对水流系统的控制。
一级地下水系统主要是盆地周边山区到盆地中心的区域水流系统;二级地下水系统分级主要依据区域水流系统在平面上的分区特征,参考地貌和二级地表水流域范围。松嫩平原地下水分别由东部、北部和西部三面山区流入平原,汇同来自南部松辽分水岭的径流,向盆地中部汇集,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松花江主要形成各自流域内地下水的排泄基准,控制着各自流域内的水流系统,分别形成西部的嫩江二级地下水系统、东部松花江二级地下水系统和东南部的第二松花江地二级下水系统;三级地下水系统分级主要二级系统内中间水流系统的分布特征,二级系统内由于受到三级地表水流域和次级地貌的控制,常形成不同源汇的中间水流系统,据此划分三级地下水系统;四级地下水系统是在三级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三级系统内局部水流系统的分布特征和含水层结构和岩性的差异,进一步划分。
3)中深层地下水系统主要按照含水岩组差异,充分考虑区域或中间地下水循环特征进行划分。
一级系统为松嫩平原中深层承压水系统;二级地下水系统主要按照含水岩系的地质时代,结合地下水循环特征进行分级,分为第四系孔隙承压水系统、新近系裂隙-孔隙承压水系统、古近系裂隙-孔隙承压水系统和白垩系孔隙-裂隙承压水系统;在二级划分基础上,三级系统按照含水岩组形成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