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出露最老的地层为早二叠世的马尔争组。主体地层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碎屑复理石建造(图1-20),并浅变质。第三系在本区不同部位有出露,分布零星。区内侵入岩不发育。现将各时代地层简述如下。
图1-20 黄河源区地质简图
(据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1,修改)
Fig.1-20 The geological map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1.下二叠统马尔争组(P1m)
马尔争组在研究区内出露很局限,一般呈带状或透镜状展布,如在哈姜盐池以南、玛多县城以西等地。岩性主要为一套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其次为碎屑岩。火山岩多呈带状、透镜状、似层状产出,与正常碎屑沉积岩及灰岩相间出现,厚度变化大。
2.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Tby)
在黄河源区巴颜喀拉山群厚度很大,达上万米。下部为砂岩板岩,主要分布于北巴颜喀拉山和布青山一带,以灰色为主。中部为砂岩,分布较广,北、中、南巴颜喀拉山均有出露。岩石颜色为灰色、灰绿色,为半深海-深海环境浊流沉积。上部为板岩和砂岩夹板岩。集中分布于中、南巴颜喀拉山一带。
3.始新统-中新统雅西错组(E2-N1y)及新第三系上新统曲果组(N2q)
雅西错组(E2-N1y):主要分布于中、南巴颜喀拉山一带,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巴颜喀拉山群之上。底部为紫色厚-巨厚层岩屑长石细砂质粉砂岩、白云岩。下部为内陆山间盆地或断陷盆地河湖相沉积,为紫红、灰红、橘红色碎屑岩为主。上部为紫灰、暗紫红色厚-巨厚层状岩屑砂岩夹橘红色厚层状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曲果组(N2q):主要分布于北巴颜喀拉山“两湖”地区,尤其在哈玛里滩一带出露最好,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建造。其岩性从下到上有从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石膏变化的特点。横向上由边缘向湖盆中心,粒度由粗变细。两湖地区上部为山麓洪积相浅黄紫色-紫红色-灰紫色层状砾岩,下部为河湖-湖泊相细粒碎屑岩。
本区侵入岩不甚发育,以酸性岩为主,中酸性岩类次之。岩浆活动集中于印支晚期,零星分布于主峰及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