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贪官就是不容易禁止的。对于布衣出身的朱元璋来说,他从社会的最底层而来,讨过饭、放过牛、当过和尚,感受过百姓疾苦,体验过人间百态,对贪官污吏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恨意,严惩贪官更成为了他作为皇帝以来最重要的一件事。
朱元璋从称帝起,便告诫百官要清廉,体恤百姓,为了将这种思想传达给百官,他命人编制了“醒贪简要录”,让百官熟读。有人说,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的手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朱元璋定了一条规矩,凡是政绩突出为官清廉的人百官聚餐的时候可以坐着吃,没什么政绩的官员站着吃,贪官在门口站着看别人吃。
百姓皆可举报贪官污吏,找到贪官之后绝不轻饶,为了惩治他们,在那个时期也衍生出不少酷刑,什么抽筋扒皮,断手断脚。让人想想都觉得毛骨悚然。也有人传言,为了杜绝贪官,朱元璋杀了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数量惊人,使人胆战心惊。尽管这样,贪官依旧屡禁不止。
让人不禁想起后来的雍正皇帝,连坐,一人是贪官,全家都有罪,抄家,一旦被发现贪污,所有家产尽数充公,观刑,一人遭受刑罚,让大家都来观看,看看贪污之后的下场是多么的悲惨,用来警示其他人。
前有朱元璋,后又康熙帝,无论是哪朝哪代,贪官污吏都是屡见不鲜,而如何有效的惩治贪官污吏也成了每位领导者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也许杀戮并不是阻断贪官最好的办法,而是想办法让国家变得更加富足,百姓安居。
因为朱元璋本人能力和眼界是很差的,他改变不了自己的阶级属性,到最后也不过是个当了皇帝的老农。
为什么解决不了腐败,核心问题就是制度不合理。朱元璋是按照底层百姓的标准去要求文武百官的。古代和现代不同,因为科技和生产力低下,人工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和劳动力。文武百官位置越高,处理的工作量就越大,用的人就越来越多。而下面的人都是靠为这些文武百官服务谋生,也就是说到了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其实一家子各种人下来几百口人。因为古代男人都得养家糊口,也就是招募一个男丁就相当于养一家子人。而因为这种招募的人,不从事生产工作,也就不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家庭的所有开销都是靠主家去供养,什么都是花钱买的。
而朱元璋制定俸禄的时候是按照普通百姓家的生活开销为参照设定的。一品大员比如丞相,一年不过一千两白银,标准是以自给自足为主普通百姓一百户的水平。结果就是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丞相府能维持两个月就要变卖家产了。到年底的时候,丞相就倾家荡产了,流落街头。而且设置俸禄的时候,规定只有官员有俸禄,吏却是没有俸禄需要官员自己养的。
因为制度设计严重脱离现实,所以明规则下就有潜规则。到了清朝俸禄更低,你比如知县,一年也就是四十两银子的俸禄,但是要养三班衙役、师爷、捕快捕头、牢头狱卒,也是一个人养几百口人。所以朱元璋死了以后,腐败的潜规则成了贯穿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就是从这回开始的,因为如果不开拓俸禄以外的财源,那么县衙就不存在了,就一个县令怎么管理?就拿俸禄来说,四十两银子相当于现在8000人民币一年。
而有名的清官包拯,一年的俸禄相当于现在1500万。宋朝商业发达,高薪养廉。所以包拯、王安石他们即使只靠俸禄,也是相当的富裕。而唐朝皇帝经常为了体恤下属,就经常赏赐财物。比如有名的酷吏来俊臣、张汤,他们死后查抄家产都很丰厚,但是基本都是皇帝的赏赐。因为制度设计的严重脱离现实,所以明朝朱元璋以后腐败成风,无法解决。
直到现在贪官也还是屡禁不止,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更何况世风如此。
因为朱元璋并没有很好的手段和制度去治理腐败,而且他借腐败之名除掉了许多开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