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2025-03-29 08:00: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表附近地质剖面的性质和地貌特点,它往往影响地震勘探的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和波的传播。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

1.低速带的特性

地表附近的地层,由于地质风化作用变得比较疏松,地震波在该层传播的速度一般较下面未风化的“基岩”中的速度要低得多,因此称这种速度很低的近地表地层为低速带(或低速层)。低速带的存在,使从深部反射上来的地震波射线,要向垂直方向偏移(按斯奈尔定律),如图3-1-1所示。因此在地表附近,纵波的质点位移几乎垂直于地面,而横波的质点位移在地面作水平运动。为此进行纵波勘探必须设计垂直运动的检波装置,而进行横波勘探则需要采用水平运动的检波装置。

低速带的存在还会使地震波经过低速带后出现时间上的滞后。如果低速带的厚度和速度变化是均匀的,且厚度不大,如我国东部油区(低速带厚度一般在几米至几十米范围内缓慢地变化,速度基本不变),则从深处到达地面各点的反射波都滞后一个时间Δt,其相对滞后时间变化不大。反之,若低速带速度变化大,或低速带厚度变化大,即低速层和下伏高速层之间的分界面起伏很大,则从深部向上经过低速带至地面各点之间相对滞后时间的差异就大,这对地震记录的解释会带来不利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低速带的变化很大,厚度从十几米变至几十米,甚至有的地区厚达一百多米,速度从每秒几百米变到每秒上千米;为此,必须对低速带厚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专门的研究,地震资料处理时要对它作必要的校正。

图3-1-1 低速带上射线的出射

1—地面;2—低速带底界面

低速带地层的疏松性,对地震波的高频成分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在低速带内难于激发出较强的有效波,在低速带以下激发较好。

由于低速带同下伏“基岩”之间构成一个良好的反射面,因此在这个面上极易产生多次反射波,加上激发炮井深度往往在此界面附近,在低速带底界面产生的多次波会“伴随”在一次波后面出现(见图3-1-2),地震勘探称这种多次波为伴随波(或鬼波),它对一次波是一种严重的干扰。

图3-1-2 伴随波示意图

必须指出:低速带的概念是相对的。在我国东部地区,波在低速带内传播的速度据测定大约为400~1000 m·s-1,它相对于下伏未风化的“基岩”速度(通常为 2000~5000 m·s-1)来说小了一倍以上。在我国西南四川地区,其表层速度为1200~1400 m·s-1,它底下“基岩”的速度可达3500~4000 m·s-1,因此上部表层速度为 1200~1400 m·s-1的地层也属于低速带。如果表层存在速度小于300 m·s-1的地层,则称为超低速层。

2.含水层的位置

表层含水层的位置同地震勘探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潜水面的位置往往就是上述低速带的底部,所以低速带一般指的是那些不含水的风化层。当风化层中含有饱和水后,其速度会增高,因此地震勘探中指的低速带同地质上的风化带并不完全一致。

国内外地震勘探的实践证明,在含水层中能激发出频谱成分十分丰富且能量较强的地震波,可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例如我国东部油区,东北、华北、江汉等平原,在地面以下几米就有含水层,在这类含水层中激发能获得干扰背景小,反射层次多的地震记录。在西北地区,如鄂尔多斯地台,新疆、青海等被戈壁、沙漠覆盖的盆地,由于干旱缺水,潜水面深至几十米甚至一百多米,因此难以获得较强的反射波。

在海上进行地震勘探时,表层均为海水,因此不存在低速带,激发条件较好。

3.浅层地质剖面的均匀性

浅层地质剖面是否均匀对能否有效地开展地震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浅层有岩性差异很大的地质层位,则这种层位会是很强的反射层,这种强反射层的存在对地震勘探具有两方面不利因素:一方面强反射层的存在使地震波能量大部分都反射回地面,往下传的能量就相对减少,影响到深层地震波的能量;另一方面这种强反射返回地面后,在地表或低速带底界面处又能把一部分能量反射回去,以至于在这个强反射面和地面(或低速带底界面)之间形成多次反射,这种多次反射严重地干扰一次反射。例如在我国苏北地区,由于浅层存在着能产生良好反射的火山喷出岩(玄武岩、安山岩),所以多次反射波非常发育,严重地干扰一次反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