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吧,鲁镇只是鲁迅笔下的一个作品
社戏
喝黄酒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又称"新春"、"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接神。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
禁忌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绍兴地区特有“祝福”习俗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夜到三十夜,从广义上称之为“祝福期”。一旦进入“祝福期”,人们便皆呼“夜”而不呼“日”,如二十日呼“二十夜”,二十五日呼二十五夜。“祝福”期间最为隆重的活动是“拜菩萨”与“请羹饭”仪式,这两项仪式也会被狭义地称为“祝福”,在这里我们称其为“祝福”仪式,以区别于广义上的“祝福”习俗。
“祝福”仪式举行的时间每家每户不完全统一,可以在“祝福期”内挑选一个吉日,但必须在腊月三十之前举行,如果没有腊月三十,则必须要在立春前的那一天举行。在当地人看来,只有在立春之前进行的“祝福”才比较灵验,习俗中的“祈福”会在来年得到实现。立了春再进行祝福仪式,则失去了祈福的意义。
“祝福”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包括: (1) 掸尘,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2) 请灶神爷上天; (3) 预备“祝福”仪式所用的各种“福礼”; (4)“祝福”仪式的举行———包括“拜菩萨”(即“拜神”仪式) 和“请羹饭”(即“祭祖”仪式) 。
(一) 送“灶神”
“灶神”也称“灶神菩萨”,往往是在阴历二十三夜举行“送灶神”上天的仪式。在请灶神爷前,每家每户都会掸尘,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据说那天灶神爷上天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该户人家里的清洁状况。
灶头上放蜡烛和香,三碗、四碗或者六碗素菜,不能放五碗。一般人家选择三碗,放点素菜之类的意思是保佑来年庄稼长得好,放油豆腐是希望来年油菜长得好,日子过得油润一些。
(二)“福神”的传说
“福神”又被称为“祝福菩萨”或“大菩萨”,神像一般有“黄山西南”和“南朝圣宗”两种。“黄山西南”的画像上是两个神,而“南朝圣宗”则印有帝王和将领多人。有关“黄山西南”和“南朝圣宗”的传说如下:
“黄山西南”中的两个神是兄弟二人,他们生活在北宋末年。当时正值金兵南侵,绍兴的兄弟二人,于年底从临近绍兴的萧山回家探亲,路过铁岭关,恰遇金兵抓民带路。为了解救乡亲,兄弟俩挺身而出,冒死领路。
此时夜色黑暗,兄弟俩翻山越岭,把金兵带到黄山西南外的海涂上。他俩佯装走不动了,而金兵也早已精疲力竭,就在海涂上歇息。到了午夜子时,海潮似万马奔腾,席卷而来。顷刻间,金兵大队人马被巨浪吞噬,兄弟俩也同归于尽。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却又不知其姓名,所以就以他们牺牲的地点为名,尊其为“黄山西南”。
“南朝圣宗”,一说是南宋灭亡后,遗民们对于大宋君王的祭祀。慑于元朝的淫威,不敢公开祭祀,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进行;一说则是明朝灭亡以后,百姓为对于抗清复明的英烈的祭祀。神像正中着帝王服饰的是明末“福王”,旁边是杨继盛、史可法、张苍水等明朝大将。因反清复明在当时为非法活动,百姓是不敢公开的,因此祭祀活动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进行。
(三)“祝福”仪式
祝福仪式往往被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拜菩萨(祝福菩萨) ;二是请羹饭,即祭祀祖先。从时间顺序上说,必须先拜菩萨,再请羹饭。据人们说,菩萨比祖宗更大。这两个仪式可以紧挨着进行,中间可以相差一两天或者几个时辰。比如,在年三十夜的上午或下午请菩萨,中饭或晚饭前请羹饭, 但有的人家请菩萨和请羹饭也可以分开在两天内进行。
按照仪式大致进行的时间顺序,我们将其分为这样几个过程: (1)“掸尘”; (2) 准备“福礼”; (3)“福礼”的摆放; (4)“拜菩萨”; (5)“请羹饭”; (6)“散福”与“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