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有一位名为兰彻斯特的美国人建议利用新发明的电力鼓风机将膜布吹胀,作野战医院。像许多专利申请案一样,这只是一种构思,而没有真正成为使用的产品。
1946年,有一位名为华特.贝尔德的人为美国军方做了一个直径15m圆形充气的雷达罩,可以保护雷达不受气候侵袭,又可让电波无阻的通过,从而使相隔了19年的专利付诸实用。由此而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工业产业,在1956年以后美国一共建立了约50多家的膜结构公司,制造各种膜产品,用做体育设施、展览场、设备仓库、轻工业厂房等,不一而足。但多因设计不周全,或制作粗糙,或是业主维护不当,以致造成许多不幸事件,大多数的工厂亦因之倒闭。
1960年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弗赖.奥托先生,先后于1962和1965年发表了研究膜结构的成果,并同帐篷制造厂商合作,做了一些帐篷式膜结构和钢索结构,其中最受人注目的是1967年在蒙特利尔博览会的西德馆,其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可以说是开了膜结构构商业化的先河。
1968年,美国纽约的建筑师布罗迪和哥伦比亚的大卫.盖格教授合力争取到了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美国馆的设计权。原先的经费2500万美元,被一再消减到250万美元,此设计组承受了无比的挑战,在穷则变,变则通的情况下,将基地挖一大坑,将废土堆在四周,筑成围墙,其上浇注一混凝土压力环,将钢索网固定在环上,再将膜布固定在钢索网上,加以充气,做成了9290m2的展览馆,从而开启了气撑式膜结构的新页。
1968年到1987年之间,有 8座室内运动馆是以此方法设计建造的。在大阪世博会,盖格公司成功地向世人推出气撑式膜结构的新设计技术,而受到建筑工程界一致认可后,又面临所使用的膜材料问题。这种膜材只有7年— 8年的寿命,在太阳紫外线及风、雨的交互作用下,膜布会变得硬脆、破裂,而失去结构性能。只有使用好的膜布材料,才能使这种大跨距的屋顶,成为永久性的建筑。正在此时,美国福特基金会下属的教育设施实验室给盖格公司一笔资金,用来开发此种永久性的建筑膜。在盖格公司领导下,同美国的杜邦公司、康宁玻纤公司、贝尔德建筑公司、化纤织布公,五家共同开发永久性的结构膜。产品很顺利地就制成了,经过加速气候实验,其物理稳定性确定后,盖格公司又设计各种结构配件及确定设计程序,以建造不同性质的膜结构。堪萨斯城的建筑师约翰.西弗率先使用此产品,在加州的拉.弗恩建了一座学生活动中心,另外,几平同时即1973年在圣太.克罗拉的加州分校办建了一座气撑游泳馆(活动屋顶)及学生活动中心。
从此膜结构便正式在美国风行。
望采纳
中国膜结构建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从1995年开始,只建造了一个面积为3300平方米的膜结构,1997年前国内只有少量小型和中型的膜结构建筑;1997年上海举办第八届全运会,其主体育场的看台挑篷采用膜结构,挑篷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万名观众。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大型体育场馆采用膜结构建筑的屋顶,为我国采用膜结构建筑掀开了新的一页,对我国膜结构建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从1997年至2001年,五年内我国建造的膜结构达37万吨;2003年建造的膜结构约18万吨;2005年、2006年建造的膜结构分别超过33和40万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3-2014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举行,以及各种类型的展览馆建设,使得我国迎来了膜结构建筑的发展高峰期,这几年间我国膜结构建筑的建造规模扩张非常迅速。
膜结构在国外的最早设想和专利是1917年英国Willian Lanchester应用于野战医院的充气帐篷,但直到1946年美国Walter Bird才首次建造了直径15m的充气穹顶。1967年德国F.Otto设计的蒙特利尔展览会西德馆索膜支承膜片结构开启了现代膜结构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此之后,膜结构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膜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始于1996年前后。在此之前,只有极少量采用织物材料的由熟练工人或裁剪师傅制作和安装的小品膜结构建筑。1996年,上海陆家嘴中央绿地公园建成了一个膜结构小品(图1,图名括号中为建造时间),这一小品出现在很多宣传浦东开放的印刷宣传品上,自此膜结构这一采用特殊织物材料的建筑类型才引起公众和建筑结构专业人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