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意】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赏析】
八句,前六句写“访”的过程,重在写景;末两句写访的结果“不遇”,重在抒情。
首联,点明早上“带露浓”,由于作者心情好,景致也好,几乎是世外桃源的感觉,景色有点艳与闹的感觉。
颔联,已经走到中午了,快到了,但暗示道士可能不在。因鹿性喜静,“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同时,写寺外景色幽静,可与首联对比。
颈联,没实写无人,但从景物来看,是无人。诗人百无聊赖,看起寺周围的景物来,既看出道院的淡泊与高洁,又表明诗人的怅然若失。
尾联,以“无人知”从侧写“不遇”,又以“倚松”惆怅,用笔活,感情流转,有余响。
通篇不正写“不遇”,但随处可见,写诗贵隐,说的就是这个。
如果大声喊出“我不遇”,那么诗意顿消,就成了老老实实的大白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