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人是怎么形成的?

2025-04-27 03:38: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元谋人是解放以来首次在华南地区发现的直立人的代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应用古地磁方法测得了元谋人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远比北京人和蓝田人为早,把我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100多万年,我国历史的第一章将从元谋人这个最远古的祖先写起。



元谋人的故乡——元谋盆地位于云南省北部,是滇中高原上最低的一个盆地,海拔1100米左右。盆地南北长约三十公里,东西宽度不一,平均七公里,金沙江的支流——龙川江沿盆地西缘由南向北流去,在龙街附近注入金沙江。盆地东侧是海拔2500米的中等山地,通常称为东山,山的西测是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所组成的低矮山梁。

盆地内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龙川江东岸东山山前地带,形成几条巨大的近东西向的丘岭,伸向盆地的中西部。元谋盆地内的新生代地层,特别是下更新统(元谋组)地层很发育,出露较好,地层内又保存有种类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因此,很早以来就引起科学工作者的注意,并在此进行过调查研究工作,元谋组由于成为我国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早更新统标准层位(旧称“马街马化石层”)而闻名中外。

1965年5月1日,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等几位青年地质工作者,在元谋盆地内进行第四纪地层和新构造运动调查时,在上那蚌村西北约500米的小丘梁表层,发现了两颗化石程度很深的、外形似人牙的门齿化石。后经胡承志同志鉴定,这两颗化石的形态与北京人同类牙齿基本相似,属于直立人类型,被定为直立人种元谋新亚种。

元谋人的发现引起了有关单位的重视,多次派人前往元谋盆地进行考察和发掘,特别是1973年冬,对元谋人化石产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

元谋人化石产地是由棕褐色粘土组成的一座小山丘,位于盆地东缘,在大那乌村东约200米处。产地的南边有龙川江支流——那蚌河流经,山丘四周为冲沟所包围,山丘东西长约16米,南北长约20米,面积320平方米左右,以牙齿化石出土位置为基准,整个山丘高约4米。

整个元谋阶是一套厚达695.4米的河湖相连续沉积物,全阶可分四段28层,其中第四段由第24—28层组成,元谋人化石出土于第25层,属于第四段的下部(附图表一)。根据对地层的观察、分析和对哺乳动物及介形类化石的研究,元谋人化石所在层位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元谋人本身的化石材料,目前只发现同一个体的一左一右两颗上中门齿,石化程度很深,呈浅灰白色,除齿根缺失远端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外,其他部分保存较好。

本文后一作者与元谋人牙齿化石鉴定人胡承志进一步研究了该标本,认为整个牙齿粗壮、硕大、磨蚀程度不大,切缘刚露出齿质,可能为青年男性个体,其形态特点是:

1.牙齿粗硕,齿冠部分尤甚,呈切缘较宽的扇形,齿冠扩展指数值达141.9,超过了目前已知早期人类牙齿标本。

2.齿冠唇面除接近颈线部分较为隆凸外,其余较平扁,有明显的汤姆氏线、唇面沟及浅凹区。

3.底结节发达,呈圆丘状隆起,占舌面的二分之一,游离缘分化出三条分离的指状突,近中侧一条指状突较为粗长,构成正中嵴,居于舌面中央,向下延伸与切嵴相接。

4.舌面有发达的铲形舌窝,被正中嵴分隔为左、右两半,舌窝内面多釉质折皱。舌面两侧缘嵴明显褶起,远中缘较发达,其内缘与底结节之间有小切迹间断,不直接连续。

5.齿根颈部横切面呈椭圆形,唇——舌方向较扁,两侧颈线有较大的弯曲度,近中侧为3.8,明显大于远中侧(3.1)。

把元谋人牙齿化石与人形超科其他代表的同类牙齿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元谋人牙齿的基本形态与北京人同类牙齿相似而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的程度,远不及元谋人牙齿与南猿类型牙齿的差异为大。元谋人牙齿与北京人同类牙齿的差异,一部分反映了元谋人与猿类接近,一部分反映了元谋人与纤细种南猿较为接近。以元谋人上中门齿为代表的原始人,是我国迄今已发现的早期类型的直立人的代表,元谋人形态上与北京人的不同处,反映出元谋人的原始性,反映出元谋人可能具有从纤细类型南猿向直立人过渡的特点。



元谋人的文化遗物有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以及可能为人工用火的遗迹。

石制品包括地层中出土的和地表上采集的两部分。地层中出土的石制品七件,计1973年六件,1975年一件,其中较好的四件,均为刮削器。一件出土于D—11离地表50厘米处,距人牙化石出土地点水平距离5米,由石英岩石核加工而成,刃缘平直厚硕。另两件为石英岩制品,出土于东侧探沟西壁,距人牙出土点水平距离20米。另外,1975年年底出土的一件,局部器身保留砾石岩皮,刃缘单面加工较为精细。

在地表采集的具有明显人工痕迹的石制品十件,其中三件较好。一件为尖状器,为石英岩质,呈不等腰三角形,尖端作啄状。一件为石英岩石核,保留较大的砾石岩皮,对侧的刃缘可作砍砸之用。另一件为石片。这十件石制品与人牙化石出土点水平距离不远,器物上附着的土质和器身棱角磨蚀程度,与地层内出土的石制品接近,说明它们很可能是元谋人制作的。

元谋人的石器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与时代最早的原始人伴生的石器。它们与北京人、蓝田人的石器,从原料、制作方法上都有相似之处,由于材料还少,对于这时石器工业的全貌及我国的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关系,有待于今后深入的工作。

在元谋人化石层位中,还出土不少哺乳动物肢骨碎片,有的碎片具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如其中的一件,长8.4、宽3.1、厚2.6厘米,骨片两端有清楚的切削痕迹,可能是准备用来制作骨器的。

在元谋人化石产地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长径一般在4—8毫米之间,最大的有达15毫米者,小的有1毫米左右。这些炭屑大多分布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夹在砾石透镜体内。最密集的有两处,分布的上、下界约3米,大致可分三层,层与层之间相隔30—50厘米。耐人寻味的是,凡有炭屑的地方总是伴随有动物化石。

1974、1975,在同一层位中找到几块颜色发黑的骨头,其中部分骨头经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鉴定可能为烧骨。

这此炭屑、烧骨、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都离元谋人牙齿化石出土点不远,并同在一个层位内,这不是一个偶合现象,我们认为,不能排除元谋人用火的可能性,这就有可能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推前一步。



元谋人及其文化的发现,推动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例如,元谋盆地第四纪冰川的研究,证明元谋组是处在第四纪早期的两个冰期之间,最下面为“龙川冰期”,为我国最早的冰期。

经古地磁测定,元谋组形成于距今150—310万年间,这就把我国第四纪地质的历史推前了200多万年,同时还说明在300多万前年,我国就有过冰川活动,这个龙川冰期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上的新发现。

又如,元谋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和孢子花粉的研究,不仅从古生物学角度证明了元谋人生存时代的古老性,还反映了元谋人生存时代的生活环境。

从元谋人化石层中找到了十四种哺乳动物化石:云南马、爪蹄兽、猪、水牛、牛类、纤细原始麅、剑齿象、豪猪、竹鼠、鬣狗、斯氏水鹿、云南水鹿、山西轴鹿、最后枝角鹿等,其中以食草类动物为主。

在这一层孢粉组合里,松属占33.3%,桤木属占13%,而草本所占比例最大,达40%,其中有禾本科、藜科和艾属等草甸植物,证明元谋人生存时期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比较凉爽的森林——草原景观,这跟地层中出现铁锰结核,表明当时气候曾一度降低是吻合的。



元谋人发现之前,我国最早的人类是北方的北京人和蓝田人,元谋人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南方直立人的空白,而且对于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提供了可靠的见证,把我国古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开远小龙潭煤矿曾找可能是人类嫡系祖先类型的远古代表拉玛猿牙齿化石,七十代又在禄丰地区找到同样类型的化石材料,现在又发现了生活在早更新世晚期的早期类型直立人——元谋人及文化,说明我国西南地区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将会找到更加丰富的,为阐述马列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真理,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