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对你有帮助:袁崇焕死后,愤怒的呼喊着“袁督师都被杀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被时人评价为“明用之善,则为后金之劲敌;用之不善,则为明朝之叛将”的"自祖大寿以下凡五十员辽将"和关宁铁骑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被调回关内镇压农民军,如左良玉 、曹文诏,刘泽清,一部分倒在抗清(后金)的战场上,如何可纲、曹变蛟、黄得功,剩下的则投降了清朝,成为满清入关的急先锋,如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他们的首领——祖大寿,则在大凌河与锦州两次浴血奋战而均最终被俘之后,投降了满清.虽然无法与他的督师和满桂、 赵率教、何可纲、孙祖寿 那些战友相比,但他力竭被擒和终身不为满清献一计一策的表现,在历史上至少也可以赢得李陵那样的评价。尽管前途各不相同,但不论是在哪个阵营,辽将们都显示出自己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不断被稀释和削弱的关宁铁骑则始终是最优秀的部队。直到清康熙20年(1681)三藩之乱被平息,袁崇焕所培育出的那支大军的最后一丝血脉才告消失。
明末,在练兵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过去的辽东战事,明朝往往是从全国各地征调部队增援。除了少数特别精锐的部队外,这些客兵往往战斗力很弱。一方面万里来援,不适应辽东的环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来没有一种保家卫国的意识,净想着怎么溜回家。而且,南方兵也不适于骑兵作战。袁崇焕将这些客兵归纳为“南(江南〕兵脆弱”。说到最后,还是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且多善骑马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因此,袁崇焕在归附的十余万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所回升,开始敢于与后金军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关宁铁骑”。
袁崇焕死后,愤怒的呼喊着“袁督师都被杀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被时人评价为“明用之善,则为后金之劲敌;用之不善,则为明朝之叛将”的"自祖大寿以下凡五十员辽将"和关宁铁骑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被调回关内镇压农民军,如左良玉、曹文诏,刘泽清,一部分倒在抗清(后金)的战场上,如何可纲、曹变蛟、黄得功,剩下的则投降了清朝,成为满清入关的急先锋,如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他们的首领――祖大寿,则在大凌河与锦州两次浴血奋战而均最终被俘之后,投降了满清.虽然无法与他的督师和满桂、赵率教、何可纲、孙祖寿那些战友相比,但他力竭被擒和终身不为满清献一计一策的表现,在历史上至少也可以赢得李陵那样的评价。尽管前途各不相同,但不论是在哪个阵营,辽将们都显示出自己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不断被稀释和削弱的关宁铁骑则始终是最优秀的部队。直到清康熙20年(1681)三藩之乱被平息,袁崇焕所培育出的那支大军的最后一丝血脉才告消失。
关宁铁骑是袁崇焕从李成梁的辽东铁骑苦练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全部使用当时最先进之三眼神铳,极为强横。但是这个名词在历史上没有存在过、、只是我们自己给它命名的、、崇祯2年秋,皇太极避开了坚固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杀到北京城下、袁崇焕率9000关宁铁骑紧随其后(这里为什么袁崇焕这么厉害的人出现这种失误、我不知道)结果掉队4000人、、、12月31日清晨、在广渠门外皇太极数万八旗大军和蒙古几部大军与袁崇焕5000关宁铁骑开战、、然后掉队的4000人在侧后向后金进攻、、最终击退后金军、、袁崇焕死后、、吴三桂接手关宁军、、、一直守宁远直到北京城破、、投靠满清
被清朝消灭了
吴三桂是统领,后来投靠了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