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培养,储备,选拔,激励村支书

2025-04-26 11:50: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素质不高,干不了事。造成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自身素质不高、无能干事的主要是内在因素。一是年龄偏大。全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年龄结构不合理,导致工作精力难保证。二是学历偏低。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文化普遍偏低,年龄都偏大,知识老化。另外,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尽管通过学历教育拿到了文凭,但是学历和文化修养不成正比,整体素质还是不高。三是能力偏弱。有的自己致富能力差,不能带头致富;有的对带领群众致富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据调查,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都是“经验型”、“资历型”村干部,在处理问题时以“经验”为主,靠“朋友”办事,处理解决农村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自身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缺乏。

  (二)机制不全,提不起劲。阻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机制不全是主要因素。一是竞争机制不完善。缺乏应有的激励淘汰机制,没有疏通村党支部书记的“能上能下”渠道,一些无所作为的村党支部书记捧着“铁饭碗“,心中怀着“不犯错误不下岗”的想法,致使出现“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二是用人机制不够科学。村党支部书记吸引力不大,一些素质比较高的农村人才,宁愿去外出打工或搞经营也不愿意从事村里的工作,导致人材瓶颈突出,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担当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另外,部分大学生“村官”把到村任职当“跳板”,最终目标是靠考公务员或其他途径远走高飞,形成“下得去”但“稳不住”。三是育人机制不健全。目前尽管绝大多数乡镇都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后备队伍,但如何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养使用,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村支书的接班人,尚缺乏有力措施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及实践锻炼,导致青黄不接。四是考核机制不统一。据调查分析,目前对村党支部书记工作考核的主体主要是乡镇,在考核指标、考核内容上不够全面。有的注重“只要把工作搞上去就是好村党支部书记”,认为村党支部书记在领导作风、民主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是小问题,考核中往往出现重“绩”轻“德”或重“德”轻“绩”的现象。

  (三)保障不够,不想干事。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辛苦,没有合理的报酬待遇,“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阻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一是经济上没甜头。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党支部书记得不到与自己付出相当的经济报酬,“当支书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另外,各乡镇都是把村干部工资和绩效紧密挂钩,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上级党委布置的工作任务完不成,待遇就没了保障。从调查中得知,村党支部书记实际月均补贴仅为500元左右。按目前的物价水平难于维持一个家庭的日常开支,低工资挫减了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二是政治上没奔头。以前只要干得好,村党支部书记就有机会被组织上提拔使用,或进机关当公务员,或解决集体事业编制,或调任乡镇企业当领导。但现在由于《公务员法》的实施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严格控制,村党支部书记可盼的机会和出路已几乎成为泡影。三是生活上没想头。在离任生活保障方面,部分的村党支部书记离任后达不到任职年限,没有任何生活补贴。

  (四)压力不缓,干事不力。阻碍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心理压力过大是潜在因素。目前,农村工作在目标上,由原来抓农业生产变为现在促农民增收、保民生、保社会稳定等任务更加繁重,在调查中发现,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普遍感到在心理上承受着不轻的压力,无法集中精力干事。一是工作压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最终都要靠支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来抓落实。如村级经济发展、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维稳等社会管理工作,把村党支部书记推到矛盾的最前沿,既要承担相关的领导责任,又要受群众抵制,甚至遭打击报复的可能。二是家庭压力。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制度不全、保障不到位等原因,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个人家庭事务上,特别是有致富能力和创业型村党支部书记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个人发展上,有的甚至把工作当作一份“副业”来对待。三是经济压力。部分集体经济薄弱,还有历史遗留债务,尤其是税费改革后,村级提留被取消,一些没有收入来源、依靠向农民收取税费提留的村,经济十分窘迫,给村党支部书记造成很大压力,村党支部书记难以轻装上阵。

  三、对策和建议

  我镇有95%的人口在农村,要强力推进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则是关键环节。如何破解“四不”问题,我建议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重点,抓住“选、育、用、管”四个环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大力破截“四不”难题,营造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强培训选能人,解决“干不了事”问题。

  一是选能人。按照“一强二有三高”(工作能力强,有经验、有抱负,文化程度高、群众威信高、政治素质高)的标准,通过从村级后备干部中选,从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企业经营者中请,从种养专业户、致富能手中找,从县和乡镇机关干部中派,从返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中挑等多种方式,积极选拔有文化、懂技术、会发展、能带富、廉洁勤政的人才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另外,对个别“领头雁”作用不发挥,不作为、乱作为的村党支部书记,可结合“三级联创”活动,也可从县、乡镇两级优秀年轻的党员干部中选派“工作指导员”,到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充实村级班子,改善队伍结构,其主要职责是摸清下情,宣传上情,沟通感情,帮助村干部做难做的事,督促村干部做应该做的事。

  二是强培训。1、注重培训结构的层次性,做到经常性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抓”,特别是要把学历教育当作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治本之策来抓,支持和鼓励农村党支部书记积极参加自学考试、电大、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函授以及农广校、农函大中专、大专乃至本科班的学习,大力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要经过4-6年的努力,使农村党支部书记普遍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2、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教材要“本土化”,建议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牵头,联合科技局、农业局、民政局、司法局、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本地”教材。培训课程要按照不同地域特点、不同村级性质等对培训课程进行分类,把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等作为“公共课”,把不同地域特点的村级经济发展,矛盾纠纷调处等知识作为“专业课”,“公共课”齐学习,“专业课”按“城中村”、“近郊村”、“山区村”分类而授,切实做到紧贴村党支部书记岗位要求和农村工作特点。3、注重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在坚持各级党校主体班次教育基础上、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产业基地现场示范教育、现场体验式教学、外出考察等方式相结合的同时,探索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前往省内外先进地区的优秀党支部去“跟班学习”制度,跟班学习期间,与当地干部同学习、同工作,以“当地人”身份列席当地村(社区)班子会议,参与研究工作部署,安排具体岗位参加工作业务,全身心感受在当地工作的具体过程,学习回来后,召开了座谈会,让他们交流心得,共同探讨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通过上面各形式使教育培训“传统+现代”、“传授+示范”、“体验+实践”等多样化,切实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启发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