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治维新前的准备
德川幕府末期,以下层武士阶层和地方诸侯为主的意在恢复日本天皇实际统治权的“尊王攘夷”活动风起云涌连续几十年,不但在思想上、军事上,而且在人才上、经济实力上等都为明治维新做了充分的准备。
2、戊戌变法前的准备
戊戌变法报纸为变法做宣传外,既无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准备,也没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变法的准备不够充分,因此失败也在所难免。
3、简介
1)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2)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使得天皇和变法派掌握了实权。戊戌变法时只是举人公车上书,在舆论上也进行了一些造势,但是实权却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
(1)明治维新的内容
行政区划上:“废藩置县”,全国分为3府72县,由中央直接治理,使日本成为天皇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经济上: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买卖。
文化教育上: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军事上: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2)明治维新的影响:是一次自下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逐渐强大起来。
戊戌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
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戊戌变法的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