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2025-04-24 22:43: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管理的发展过程 水利工程管理的概念在人们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变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充实和改进。许多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化管理阶段,在水利工程管理中采用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理论和现代化手段。 古代《水部式》就是唐代颁发执行的水利工程管理法规, 对灌溉制度、分水比例、工程维修和管理行政等各方面都有明确规定。50年代初除保留原有的河道堤防、坝堰灌渠管理机构以外, 在新建成的一批水库、闸坝枢纽工程交付使用时, 都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为了开展工程管理工作, 使之有章可循。1954年开始选择官厅水库和三河闸等工程, 制定管理规范, 印发全国参照制定各个工程的管理规范, 并举办培训班, 以提高管理工作水平。1956年为了便于分级管理,划分了水库、水闸等级标准。70年代初国际曾组织力量治理永定河官厅水库水质污染问题, 从此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又增加了保护水质的新内容。70年代末、80年代初突破了技术管理的范围, 管理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定水利工程管理任务为“安全、效益、综合经营”;水电站的任务则是“安全、经济、多发多供”。1983年在全国水利会议上制定了“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针,坚决把水利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要求对现有工程加强经营管理,进行技术改造, 大力提高经济效益。80年代后工程维修加固开始试用水力振冲加固砂土坝体和坝基, 劈裂灌浆防渗加固均质土坝坝体, 在砂砾地基上试用高压定向喷射灌浆构筑防渗板墙等新工艺; 在防汛和调度系统中, 开始采用微波、短波通讯和电子计算机; 一些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结合预报采用优化调度, 工程较多的流域水系和梯级水电站开始实行联合优化调度; 在多泥沙河流上的一些水库研究中采用了“蓄清排浑”的调度方式, 减少了库区淤积, 延长了水库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