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历:白石老人先后赴京,均以卖画治印为生,但当时北京画坛临拟摹古风气极盛,有些自命有书卷气的保守者,不仅看不起他的出身,更看不起他的作品,骂他的画“粗野”,没有书卷气,是没有来历的“野狐禅”等。
在艺术上,白石老人面对保守思潮的贬损和围攻,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坚定艺术态度而不为他人所动。
在“秀石葫芦图”题句中,有“当时毁誉殊难定,公论从来年代迟;依着自家模样好,昔人自道不须奇”。今天看来,自石老人五十多年前的这些话,头脑是多么的清醒而有远见,胸怀是多么的豁达而感人。
事实上,“公论”并未迟至百年之后,这位“不为宗派所拘”,反对“皮毛袭取即功夫”,“不用人间偷窃法”,并决心“删去临摹手一双”,并锐意创新成自家之面貌的一代大家,以破釜沉舟的精神“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气概,实行了著名的“衰年变法”。
这在六十多年前的旧社会,对一个年过半百且学已有成并以卖画为生的老画家来说,是难能可贵和很不容易的。
扩展资料:
白石老人的所谓“衰年变法”是在著名画家、知友陈师曾的帮助鼓励下进行的。可以说当年在京被人冷落歧视的齐白石,是陈师曾最早慧眼识英雄,从治印中发现了他,并专程去法源寺拜访而成为知己的。
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前后不到十年的工夫,就独创“红花墨叶”齐派画风,并以其深厚雄健、气势磅礴和神形兼备、清新明丽、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中外画坛上。
理清一个概念
齐白石衰年变法并不是指他到了老年这个岁数才开始改变的自己的风格,而是他在晚年的时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挑战了当时绘画界的主流风气。
齐白石生活的年代,是传统绘画保守主义者的时代。而齐白石先生勇于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真正的将自己的生活所得、内心感悟融入于绘画之中。对于传统绘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因此,称之为“衰年变法”。
认识两个人
但是,要想真正的了解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背景和发生的过程,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徐悲鸿,大画家,中国绘画现代教育的奠基者,这大名咱们就不用说了。另外一个陈师曾,是当时绘画界的名家,他看到齐白石对于当时主流的传统工笔画颇有意见,于是鼓励他大胆创新,画出自己的风格来。
这两个人算是当时北京画坛上有名的画家了,都在为他摇旗呐喊,也间接的使得齐白石变法成功了。
产生三个影响
齐白石"衰年变法“不仅对于北京画坛产生了冲击,对于保守派势力发起了挑战,还直接影响了中国后来绘画的发展脉络。
总体的讲,齐白石晚年变法产生了三个结果:
第一、他从此便的孤独起来。
这种境况尤其是当初支持他变法的陈师曾去世以后,齐白石在北京画坛上就越来越不受待见,经常被人批评,指责他的画俗不可耐,难登大雅之堂。
除了当时思想比较开放的徐悲鸿之外,齐白石就再也没有朋友支持他了,他开始变得形单影只了。成了一个孤独者。
第二、中国绘画开始融入新元素
齐白石变法后,其绘画表现出一种朴实的风格,融入了世俗的审美,这成为打破中国传统绘画僵局,尤其是传统工笔绘画一味表现高雅和阳春白雪,脱离实际的桎梏的一个契机。
中国绘画开始融入新的血液,虽然这在当时保守势力看来是不可容忍的,但是在艺术上讲绘画推向了新的境界。此后齐白石的弟子娄师白,也成为这一风格的继承者。
第三、奠定了齐白石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齐白石晚年变法的成功,直接奠定了齐白石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白石先生也成为绘画大师。
齐白石一生极为节俭,从不浪费.他年轻时练习篆刻为了省钱自己挑着萝筐到山上和河边去挑选石头,选好石头挑回家,自己刷洗干净后再把石头磨成章料形状,然后练习篆刻.因为石头来之不易,所以白石大师非常珍惜,他总是刻完一面再刻另一面,直到每块石头六面都刻满了才换另一块石头.时间长了就积攒了很多刻了多面的印章,当时齐白石家中还不富裕,没有什么家产,所以大师自嘲自己是"三百石印富翁"据齐佛来回忆,"石印"并没有三百方,只是因为是多面印,一方顶多方,所以齐白石才称为"三百石印".人笑称其为“三百石印富翁”
1919年,齐白石北上,要到北京去发展.收拾行李时怕行李沉重,就把"三百石印"放在老家没有带进京.而且老人把石印藏到了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从那时起真正的"三百石印"就消声匿迹了.大师到北京后又陆陆续续的刻了不少印章,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已经不是真正的"三百石印"了,所以"三百石印"有前后之分.
300石印富豪和衰年变法的来历很复杂。最开始是由古人推演日月星辰。感受日出日落四季变化。摸索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