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关于该病病原的命名,起初有人将其命名为鳜鱼病毒 (Siniperca chuatsi virus,SCV),后来有人根据对病毒感染鳜鱼内脏切片的电镜观察,发现脾和肾是其主要感染器官,于是建议将病原命名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完整病毒颗粒直径约135±10纳米,具包膜,切面为六角形、二十面体。【流行情况】该病于1995年首次在我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养殖的鳜鱼中暴发,主要流行于广东省鳜鱼养殖区。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可造成严重损失,发病水温25~34℃,最适水温28~30℃。危害对象发生于单养鳜鱼鱼池中,主要发生于鱼种和成鱼养殖阶段,大多呈急性流行。
【病原】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关于该病病原的命名,起初有人将其命名为鳜鱼病毒 (Siniperca chuatsi virus,SCV),后来有人根据对病毒感染鳜鱼内脏切片的电镜观察,发现脾和肾是其主要感染器官,于是建议将病原命名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完整病毒颗粒直径约135±10纳米,具包膜,切面为六角形、二十面体。
【流行情况】该病于1995年首次在我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养殖的鳜鱼中暴发,主要流行于广东省鳜鱼养殖区。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可造成严重损失,发病水温25~34℃,最适水温28~30℃。危害对象发生于单养鳜鱼鱼池中,主要发生于鱼种和成鱼养殖阶段,大多呈急性流行。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资源检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