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如果深耕巴蜀养精蓄锐,不着急与魏开战,蜀国是什么结果?

蜀国是什么结果?
2025-04-24 12:21:5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三国之中的诸葛亮北伐是诸葛亮一生之中最具争议的事情,很多人都觉得诸葛亮北伐有点儿操之过急,蜀汉还没有从夷陵之战的失败之中恢复过来,如果诸葛亮不着急北伐。而是养精蓄锐的话,蜀汉可能会有更大的机会北伐成功。

但是这个观点真的有点片面了,假如诸葛亮不坚持早点北伐的话,那么蜀汉北伐的成功,他的几率只会越来越小。诸葛亮在蜀汉养精蓄锐,休养生息,曹魏统治下的中原地区也会进行同样的做法,相比于诸葛亮和孙权对北伐的积极态度,曹魏的态度则相当缓和。在曹丕几次南征东吴失败之后,魏国就基本上没有再对蜀国和东吴两个国家有大的动作。

反倒是这两个国家频频的北伐。中原富裕的地区始终被魏国所掌控,中原经历了很多战乱,人口锐减。所以只要给中原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吴国和蜀国根本难以抵抗魏国的进攻。也就是说,假如能够给一定的时间,让曹魏那一边休养生息。他们就可以发展得比吴国和蜀国更加的强大。

蜀国的富裕程度和中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诸葛亮也许能够把蜀汉的国力发展一倍。那么曹魏就能够发展到它的三倍以上,两者的差距也是在扩大的,这是蜀汉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并不是诸葛亮所能改变的。诸葛亮着急北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魏还没有能够从多年的战乱之中恢复过来,这也是一个北伐的好机会。

回答2:

夷陵之战后,刘备客死白帝城。  诸葛亮全面主管蜀汉军政大事,短短的五年之后,诸葛亮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北伐。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不少人以为这是劳民伤财的事。  正如题主所说,如果是深耕巴蜀,养精蓄锐,不急于与曹魏开战,不是很好吗?  为何诸葛亮一意孤行,极力北伐,在一片反对声中屡败屡战呢?

  先看一下诸葛亮历次出兵的战况: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诸葛亮兵出祁山,关中震动,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顺蜀汉。由于马谡失街亭,诸葛亮退军,携带西县千余回汉中。  也就是收获了一千多人口,当然这也是很大的战果。 

 第二次北伐,228年冬,诸葛亮围困陈仓,由于粮食不足退兵,魏将王双追击被斩杀。

  第三次北伐,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出兵抵抗,诸葛亮率军进击,郭淮退走,平定武都、阴平二郡。  阴平就是后来邓艾出奇谋,从这里到达成都城下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恐怕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最大的收获。  

第四次北伐,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用木牛运粮,粮尽退兵,与张郃交战,斩杀张郃。  第五次北伐,234年,诸葛亮兵出斜谷,用流马运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诸葛亮病逝而退军。  这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史书还记载,230年,也就是诸葛亮三次北伐之后,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  大将军司马懿与大司马曹真、左将军张郃一起率兵,分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出兵对抗,由于大雨曹军班师回朝。  这就是所谓的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基本过程。  除了230年曹叡唯一一次伐蜀外,都是诸葛亮主动出兵讨伐魏国。  而且除了第一次马谡失街亭及最后一次病逝外,都是因粮食不足而退兵。  这看起来似乎很草率,诸葛亮都是准备不足就用兵。  这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不相符合。

  但这个身份不是演义把诸葛亮吹捧的,而是后世史学界给诸葛亮的评价。  因而,就不能简单的把诸葛亮的北伐看作是屡败屡战,毫无战略目的,轻率的军事行动。  在另一个问答中,我谈了自己的看法:诸葛亮北伐是采取的最好的防御策略。  在这里就不再啰嗦啦。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如果不北伐,养精蓄锐的话,又会如何哪? 

 诸葛亮动用北伐的兵力,大约在五万左右。  即便不北伐,这部分兵力也不能解甲归田,维持日常的消耗,也是很大的负担。  如果用他们屯田的话,可以想象,战斗力是很难保障的。  让士兵放下武器种地,拿起武器打仗,这很难的。  士兵屯田,都是在特殊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显然不适合蜀汉国情。  如果没有战事,举国上下就会懈怠,缺少危机感。  在蜀汉明显出于劣势的情况下,又失去旺盛的斗志,这就很危险啦。  对于普通百姓及一般的官僚队伍,对于蜀汉和曹魏,没有多少的区别。  蜀汉也是外来政权,之所以刘备围攻成都,刘璋轻易就投降啦;邓艾围攻成都,刘禅也是如此。

 

 根本原因在于,蜀地百姓、底层官吏,范不着用自己的性命去维护这些外来的统治。  他们恐怕都希望尽快结束这种混乱的状态,尽早统一,开始和平稳定的生活。  同时,蜀汉上层的政治氛围是,荆州、东州,本地蜀土三方势力相互纠缠,始终没有融合在一起。  在没有战事的时候,争权夺利会更加激烈。  诸葛亮平衡三方势力的难度会更大。  如果一直在于战争状态,诸葛亮就可以动用战争规则,处置军国大事。  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是很好的国策,但不适合三国时期的蜀汉。  如果采取了这一策略,无异于“温水煮青蛙”,蜀汉在麻木中丧失了斗志,这是诸葛亮最为担心的。  因为蜀汉满打满算就是一个益州的地盘、人口和实力,与曹魏、东吴相比差距很大。  根本无法采用积蓄实力,以争天下的办法。  如果是这样,蜀汉灭亡的会更快。  诸葛亮自有他高明的地方,这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

回答3: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知名的人物,他的能力卓绝,品德高尚,很多人都将他奉为榜样。不过,他也做过有争议的事情,那就是在夷陵之战后不断北伐。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因此北伐遭到了很多人的抵制,但诸葛亮始终坚持走这条路,从来没有人能动摇。

他为何不听从众人的劝告,深耕巴蜀,休养生息呢?首先,诸葛亮是为了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在刘备死后,蜀汉军队的士气非常的低落,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没有让他们回去休养,而是继续派他们打仗。因为诸葛亮明白,振奋士兵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战争当中取得胜利。他们先是南征,之后又是北伐。这些士兵们的状态逐渐恢复了过来,情绪也调整好了,军队非常整齐,而且军纪也是非常的严明。

其次,诸葛亮的目的是攻城略地。蜀汉地理位置偏僻,而且国土面积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蜀汉的发展。如果固守蜀地,和慢性死亡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蜀汉的统治者对地盘都是非常渴望的,当年刘备征讨东吴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夺取荆州。

而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其实也是为了地盘。在诸葛亮开始北伐没多久,就有三个城郡选择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的号召。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随着北伐的进行,响应诸葛亮的城镇越来越多。这证明诸葛亮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北伐这个政策本身没有任何的问题,如果赢了的话,那就是以战养战。输了的话,那就是劳民伤财。要是诸葛亮没有马谡这个猪队友的话,他是能在战争当中取得胜利的。

谡违亮节度 ,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
到时候,人们八成会说北伐是帮助蜀汉脱离困境的良策,而诸葛亮则是立下不世之功。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深耕巴蜀,蜀汉的国力的确能提升,只不过提升的非常缓慢。如果这是蜀汉单人游戏,自然没有什么关系。

可这是多人游戏,蜀汉需要面对虎视眈眈的曹魏。曹魏的势力扩张速度是蜀汉的无数倍,如果蜀汉不去阻拦的话,曹魏很快就能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曹魏以碾压之势踏平蜀汉,这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至于蜀汉倚仗的天险,也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地形这个因素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经历了夷陵之战后,蜀汉已经是没有机会翻盘了,诸葛亮希望逆天改命,可惜的是他失败了,不是诸葛亮能力不行,而是这件事实在太难了。

因此,大家没有必要过分苛责诸葛亮。要是诸葛亮没有执行北伐的政策,那么蜀汉灭亡的速度绝对会更快。

回答4:

蜀国还是会灭亡。诸葛亮只是一个军事专家,他只能定奇谋出奇策。一是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二是没有为蜀国培养合格的军事和经济人才。虽然有根据地却不能纵深发展,虽有五虎上将却后继无人。凡事亲力亲为,活活累死。对外连年征战,无法让蜀国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根本无法实现刘备一统中原的思想。

回答5:

蜀国可能还是会被灭国,或早或晚的事儿,养精蓄锐的结果就是你强大别人比你更强大。蜀国根本打不过魏国,更何况旁边还有吴国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