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105攻击机,是美军在越战期间大量使用的超音速战术攻击机,当时称为战斗轰炸机。制造商为共和(Repblic)飞机公司,后并入费尔柴耳德(FairChild,又译“仙童”)工业公司。50年代初美国的战略思想是立足于打核战争,战术空军也要具备战术核轰炸能力。因此F-105的规划中,主要任务是实施战术核攻击,也可外挂常规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1954年美空军与该公司签订研制合同,1955年10月YF-105A首次试飞,装J57-P-25发动机,速度达M1.2。后经修改,首批生产型飞机编号改为F-105B。1958年装备部队,65年停产。因性能有不足之处,该机197目录
研制历程
F-105是从一开始就作为战术空军司令部超音速战斗轰炸机而设计的第一种飞机,50年代初美国的战略思想是立足于打核战争,战术空军也要具备战术核轰炸能力。只制造了两架原型机F-105“雷公”于1952年作为共和航空公司的AP-63设计开始发展。1955年10月22日,第一架YF-105A(共两架)飞行,装一台普拉特·惠特尼J57-P-25发动机。但在1956年5月出现的F-105B-1飞机上,采用了推力更大的J75-P-3发动机和面积律的理论。这是1954财政年度最初15架飞机订货中的第3架飞机,其余的飞机(到F-105B-6)是到1957年完成的,供系统试验用。
根据1957年的合同1958年交货的生产型飞机是从F-105B-10飞机开始的,这种飞机使用J75-P-5发动机,不加力推力为7,800公斤,加力推力为10,600公斤。制造了75架F-105B飞机后,战术空军司令部指望得到F-105D,它采用J75-P-16W发动机(11,100公斤至12,000公斤推力),并具有几乎自动的全天候雷达导航和轰炸能力。加长了机头,装着更完善的电子设备,使F-105D飞机具有特色,它的第一架试验机于1959年6月9日飞行。
“雷公”飞机的突出特点是有内炸弹舱(战斗机上第一次使用),位于机身内。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由通用电气公司的MA-18火力控制-轰炸系统控制投放,机翼和机身下的挂架能挂3个1,760公升副油箱,或1,360公斤炸弹和外挂载荷。一门六管20毫米M-63(以前称T-371)机炮设在机头左下部。
F-105飞机的性能:在1,100公里航线上飞行速度为1,950公里/小时;航程接近3,220公里;从停机到爬升到2,500米高度的时间为55秒钟。小而薄的机翼从带外凸唇的翼根进气道开始向后掠;花瓣型的俯冲减速板设在尾喷管之后。
F-105总重量超过20吨,很高的翼载荷使其机动性不佳。事实上,美国研制F-105最初目的就是用来执行突破苏联前线空防的战术核轰炸任务。越战中,原本只需要携带轻巧的小型战术核弹的F-105不得不携带大量的常规炸弹去轰炸敌方,结果自己载重过多,常被北越的亚音速米格-17战斗机击落;再加上执行低空轰炸,被地面火力击中的机会大增。因此F-105被认为是“棺材机”之一,就以总产量751架的D/F两型来说,越战中损失400架以上。当然F-105在大规模的轰炸作战中也取得了大量战绩,以载弹多、突防能力强、攻击机动性好而成为轰炸越南北方的主力机种。但共和自该机之后也正式退出战斗机生产厂商之列。
设计思想
F-105是作为F-84后继机发展的单座超音速战斗轰炸机。50年代初美国的战略思想是立足于打核战争,战术空军也要具备战术核轰炸能力。因此F-105的规划中,主要任务是实施战术核攻击,也可外挂常规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