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色素改变和变性的一组慢性疾病,包括硬化性苔癣、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及混合型。由于硬化性苔癣及鳞状上皮细胞增生患者的外阴皮肤黏膜多呈白色,故也称外阴白色病变。不同年代由于对其临床、病理认识不同而几易其名,最早称外阴白斑、外阴干枯症、增生性或萎缩性外阴炎等。 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 外阴白色病变病理学诊断分为三型:鳞状上皮增生型、硬化苔藓型及混合型。 1、鳞状上皮增生型 多见于绝经前后妇女。外阴瘙痒是此病的主要症状,患者多难忍受,外阴病损范围不一,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等处,常呈对称性,早期病变较轻,皮肤颜色呈暗红或粉红,角化过度部位呈现白色。由于长期搔抓,皮肤增厚似皮革,色素增加,呈多数扁平丘疹,一般无萎缩或粘连,病理活检是唯一的确诊手段,活检在皲裂、溃疡、隆起、粗糙处取材,并应选择不同部位多点取材。光镜下主要病理变化为表皮层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鉴别诊断:主要应与白癜风和外阴炎相鉴别,若外阴皮肤出现界限分明的发白区,但表面光滑润泽,质地完全正常,且无任何自觉症状为白癜风;皮肤增厚,发白或发红伴有瘙痒且阴道分泌物增多者应先排除念珠菌、滴虫感染所致阴道炎和外阴炎。外阴皮肤出现对称性发红、增厚、伴有严重瘙痒,但无阴道分泌物者应考虑糖尿病所致外阴炎可能。 2、硬化苔藓型 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妇女,但以绝经后妇女和青春期少女最多见。主要症状为病变区发痒,病损常位于大、小阴唇、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及肛周,多呈对称性。早期外阴轻度萎缩,皮肤色素稍缺失,有时在大小阴唇间沟变白,小阴唇逐渐变薄,皮纹变浅或消失。进一步发展为双侧大阴唇及阴蒂扁平小阴唇部分消失或全部消失。后联合紧张,弹性下降,阴道口狭小,可累及肛门,后联合发生皲裂,最后阴蒂系带粘连,包埋阴蒂,甚至尿道口。病理活检光镜主要病变为角化过度,可见角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中炎症浸润,往往呈带状。鉴别诊断:应与老年生理性萎缩相鉴别。后者仅见于老年妇女,其外阴部皮肤的萎缩情况与身体其他部位相同,表现为外阴皮肤各层组织及皮下脂肪层均萎缩,因而大阴唇变平,小阴唇退化,但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