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了助听器为什么听得到却还是听不懂?

2025-05-01 05:42:1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您好,助听器的听声效果和听力损失的程度、性质和言语分辩率都有很大关系。如果长时间的听力下降且不进行干预,会导致方言识别能力的下降,因此出现”听得见但听不懂“的情况。通过情况听力下降越重,对语言的识别能力就越差,佩戴助听器的效果就越差。事实上助听器只能针对听损者现在的听力情况进行补偿,效果再好也不可能和真耳一样。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下,助听器的听声效果跟很多因素有关,并不是简单的只要戴上助听器就什么都能听见,后期仍然需要慢慢的训练,坚持一段时间后会有一定的效果,当然需要家人及患者的配合。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回答2:

您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听不到,到慢慢的听不清其他人说的话,是一个听力退化的生理进程(尤其在嘈杂环境)。这是因为耳朵对声音某些频段丢失了,时间越久,慢慢地,形成了“语音退化”,大脑识别语言的功能也在退化,言语识别能力变差,产生了所谓的听不清。助听器最大的作用,主要还是让用户能够听见声音。如果有听力损失,尽快地佩戴助听器的话,能够有效将部分丢失的频段补上。而听懂声音,则需要靠大脑的配合,可以通过听到更多的声音对大脑更多的刺激。

回答3:

听觉中枢则具备更复杂、更强大的声音信号分辨能能力,听觉中枢受损,听觉识别能力会明显下降。当人进入嘈杂的环境中,由于言语信号本身变得含混不清,正常听力的人听起来也比较困难,听觉功能下降的患者更无法听清。信号声过小也会产生类似的情况,比如,电视机声音太小,我们也听不清。遗憾的是,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内耳、听觉中枢都有损伤,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且听力损失越重,辨别能力越差,只有听神经病变例外。因此,多数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都会抱怨听得见,却听不清。助听器带上以后,可以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但是听清楚能听懂,则需要结合耳蜗、听觉中枢、以及大脑对于语言的分析理解。所以佩戴助听器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恢复他的听觉功能,还需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比如减慢说话语速,将句子简短一些等,方便老人进行理解。

回答4:

1人类听觉包括二个阶段:听见(察觉)、听清(理解)。听得见,是听觉系统的生理功能,而听得清是高级功能,包括听觉识别、听觉记忆、听觉理解等。只要有声音信号传到听中枢,我们就“听到了”;但要听清,还必须具备听觉分辨能力。听觉中枢受损,听觉识别能力会明显下降,中枢神经退化,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减弱,造成听不清。听得清就一定是听到了,而听到了却不一定听得清楚。这个和听损时间,听损程度,听损性质有关。听力下降而未干预,对助听器的适应能力会更慢一些,需要一个聆听康复的过程。
2助听器,简单来说是一个声音的放大器,是辅助的聆听工具,它不能代表一只真耳朵,更不能取代大脑皮层的作用,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3好的聆听效果一半来自助听器,一半来自好的验配师,所以要保证是在专业正规的听力机构科学验配,可能还需后期的持续调试,才有更好的聆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