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颜色,你只能说出赤橙黄绿青蓝紫吗?天青、月白、浅云、天水碧、海天霞……这些典雅而有诗意的词语,都是中国古人对色彩的命名。无论从文字还是意象上,都真实地传达了自然的美感,也是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中国传统色,这份流传了千年的东方式审美,到底是一种什么美?
捕捉大自然的精微一刻
登山的人都有过类似体会:我们看群山的时候,近处的山是偏绿色的,再远眺,开始泛蓝。如果阴天光线较暗,远处的山就成了青黑色的剪影。这就是“远山如黛”。
“黛”等颜色词,构建了我们意识中的色彩世界。“中国古人对于大自然的精微体验,在传统色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文化学者、原长影集团北京影视中心主任郭浩这几年致力于研究传统色,从天地万物出发,查找大量传统典籍,编排了一本中国传统色谱。
他说,不同于西方三原色的分类法,中国传统色有两个大的自然系统相对应,一个是五行,一个是四季。青、赤、白、黑、黄,这是中国传统色系中的正色,而古人肉眼所见的真实色彩是春青、夏赤、秋金、冬墨。“古人描绘颜色的词语,一个是具象,如天缥、松花、葱青等;一个是意象,如沧浪、暮山紫等。”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色的第一个美学特征是精致而精妙。比如“玄”和“纁”这两个颜色,它们来自古人对某个刹那的天色精微一刻的观察。“玄就是一天的开始、太阳将要从地平线出来时,天空呈现出的那种黑中透红的颜色。这一刻很短,人们在野外等日出,稍微晚5分钟就只能看到喷薄欲出的红了,而古人记录的就是那一刹那的颜色,就叫作玄。”
与玄相对的颜色叫纁。这个颜色是在一天结束、太阳还没有沉下去的时刻,天空折射出红黄交织的余光,再晚一分钟,天就暗下来了。在古代大多数的朝代,皇帝祭祀时穿的衣服都是上玄下纁,以此来表达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之心。
大自然时时刻刻在变换,所以捕捉的自然之色也有了动感。有冷暖,有晨昏,远近高低也各不同。
中国传统颜色有青、赤、黄、白、黑五种。青、赤、白、黑、黄,这是中国传统色系中的正色,而古人肉眼所见的真实色彩是春青、夏赤、秋金、冬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