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 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注重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影响,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况,针对此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进行说话训练;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说话语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如描述画面、问答、朗诵、背诵、续编故事、拓展课文、复述故事等。针对不同的课文,可以选用适合的方法进行说话训练。作为低年级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图片、故事、动物等感兴趣的特点,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这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首要条件。接下来我就教学中感受最深的两种方法谈谈我的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描述画面,进行说话训练。
低年级课本图文并茂,穿插了很多形象生动的图片,这是非常好的说话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孩子们有图可依,有话可说,自然兴趣盎然,争相描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对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引导他说得更具体一些。说完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与课文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说的哪些与文中一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看看文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在对比中明确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拓展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就能找到许多的口语训练素材。如在教学第二册课文《荷叶圆圆》后,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想象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还有哪些朋友也来到了池塘边?根据学生的说,我相机出示相应的图片,孩子们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他们都是怎么说的,又在池塘里做了些什么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说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说:“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在荷叶上跳起欢快的舞蹈。”有的学生说:“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蹦蹦床。’小蚂蚁在荷叶上蹦来跳去,玩得很开心。”如此种种,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模仿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像这样的训练机会在很多课文中都可以用到,比如说《春雨的色彩》等。
三、联系生活,拓宽说话语境。
俗话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除了教材中的口语训练资源,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更是无穷无尽,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就能挖掘出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但由于北方的春天来的比较晚,学生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何谈能理解呢?于是我相机对进度做了调整,将这组课文放到了第三单元来讲。此时大地春回,周末我布置学生到田野里找春天。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因为他们看到了,有话可说了,自然兴趣盎然,再来学习课文,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完课文我引导孩子们:课文把春天写得这样美,你能把你找到的春天也说得这么美吗?孩子们争相说着自己眼中的春天,不知不觉地用上了文中的语言,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觉得模仿是很有必要的。
四、创设情境,实践中用语言。
“学以致用”,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有实践语言的机会。低段教材中有不少描写小动物的课文或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孩子们十分喜爱小动物,也爱听童话故事。教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故事讲一讲,或是演一演,回家还可以讲给自己的父母亲友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来续编故事,这样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并运用到说话中,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认为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不愁说什么;其次,是要让学生有例可依,不愁怎么说;最后要为学生创设实践语言的能力,不愁怎么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良好习惯: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差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差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的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的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大量KI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1.把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
2.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不会感到吃力,避免死记硬背。也可以画简笔画,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简明、易画、生动,老师可以边画边引导学生叙述,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3.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这种训练基于背诵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背诵范文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可以积累语言精华。有助于指导语言实践。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受益匪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1996年全区英语汇考中,我校取得了英语过关率为95%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