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025-04-25 23:17:1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二 案例调查:企业信用存在问题及成因

近日,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信用评估部和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公司联合对全国的近10万家涉外经贸企业进行了“外经贸企业信用信息跟踪调查”,发出调查问卷50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0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外经贸企业、物流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外经贸业务的制造业企业等,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31%和69%;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2.3%、24.5%和13.2%。 A 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联合专家组从回收样本中随机抽取3500份进行了后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已经初步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已经开始重视信用管理。 企业经营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和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等;企业经营者希望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并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国研网)

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目前政府关于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信用问题的主要根源,其次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认为现行体制环境、法律环境、企业管理水平和传统文化对企业信用的影响也相当重要。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不少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开始有所好转,但
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拖欠(货款 、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

B 拖欠、违约与制假是企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企业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拖欠货款、贷款、税款”(76.2%)、“违约”(63.2%)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42.4%);其他问题依次是“披露虚假信息”(27.3%)、“质量欺诈”(23.5%)、“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权”(13.3%)和“价格欺诈”(11.1%)(见下表)。

表1 企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C 企业的不良行为在不同行业有所差异

当问及“目前同行企业存在哪些不良行为”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大的前3位依次是“拖欠或压低职工工资”(43.4%)、“偷工减料”(37.8%)和“欺骗用户”(33.5%);其他还有“生产污染环境的产品”(18.9%)和“勾结券商违规炒作本企业股票”(5.3%)等。�

D 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于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高的是“执法不严”(61.9%)、“职业道德素质不高”(54.5%)和“企业短期行为”(42.3%);其他原因依次是:“体制障碍”(36.7%)、“监督不力”(31.7%)、“企业盈利不佳”(29.1%)、“政策多变”(10.8%)和“政府干预”(9.6%)。�
从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的企业来看,企业经营者选择的结果基本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体制障碍”选择方面,企业经营者看法有些不同,大型企业认为“体制障碍”(42.7%)是产生信用问题主要原因的比重比中小企业(35%)高7.7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体制障碍”(39.1%和39.5%)是主要原因的比东部企业(34.4%)高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选择“体制障碍”(42.2%)的比非国有企业(34.2%)高8个百分点。这说明,大型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国有企业对“体制障碍”的感受更多一些(见表)。

表2 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E 外向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对企业信用更重视。
通过对3500家企业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对于在与国际商业伙伴进行贸易、投资、项目洽谈等商务活动中所欠缺的信用确认和信用记录深为苦恼。
在被调查的所有企业中,“曾经因信用问题而受到损失”的占68%,认为“外经贸企业应当率先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的占89%,赞同“外经贸企业信用体系有助于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占75%。另外,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信用体系对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实施出口名牌战略都将产生很大帮助。
在被问到“是否已经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时,有11.2%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14%的企业表示已经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财务和质量数据整理,并准备组建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已经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企业中,93.4%的企业是外商投资公司或中外合资公司。

F 对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的认识�
关于提高企业信用应采取的对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大的是“加大执法力度”(52.6%)、“加快信用立法进程”(43.7%)和“加快体制改革步伐”(41.4%);其他依次是“建立企业信用记录”(36.5%)、“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31%)、“建立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记录”(28.4%)、“通过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质”(27.7%)、“减少行政干预”(11.3%)和“提高与信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9.9%)。
从不同分组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加大执法力度”、“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减少行政干预”和“提高与信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选择结果基本没有明显差异。�
对其他几个选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有所不同,在“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方面,大型企业(44.2%)、中西部地区企业(43.8%和45.4%)和国有企业(49.9%)的呼声较高。�
在“建立企业信用记录”和“建立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记录”方面,东部地区企业(38.2%和29.4%)、非国有企业(37.6%和29.5%)的愿望较强;大型企业(39.3%)比中小企业(35.5%)更希望“建立企业信用记录”,而中小企业(29.8%)比大型企业(23%)更希望“建立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记录”。�
在“加快信用立法进程”方面,大型企业(47.6%)、国有企业(45.1%)的呼声高于中小企业(42.8%)和非国有企业(42.9%)。�
在“通过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方面,中小企业(28.9%)和非国有企业(28.7%)的愿望强于大型企业(23.9%)和国有企业(25.7%)(见表)。�

表3 提高企业信用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回答2:

1、国有企业存在吃大锅饭问题:分配不公平,没有合适的奖励机制和人员进出机制。
2、私营企业存在发展壮大后管理跟不上,家族管理方法,不信任外来的管理人员。
3、发展过快的企业缺乏熟练的技术人才
4、产品质量和服务不到位,欺诈现象严重。

回答3:

很好
但是还不够完整
能不能再发一点过来啊
多好

回答4:

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