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形容什么?也比喻什么?

2025-04-29 13:39:0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入木三分】读音:[rù mù sān fēn]

基本释义:意为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借以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亦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成语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入木三分”造句:

  1. 他的雕刻技艺非常精湛,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2. 他在文学创作上挥洒自如、入木三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 他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无论描写什么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4. 他对这件事情分析得非常透彻,其见解可谓入木三分。

  5. 他的眼光非常独到,无论分析什么事情都入木三分,非常透彻。

  6. 这部电视剧的许多情节都十分感人,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7. 他的演技天下无双,扮演什么角色都能入木三分。

  8. 他那入木三分的精湛雕刻技艺赢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9. 他把故事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10. 刑侦队员将这案件分析得入木三分,真相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回答2:

“入木三分”今天只用作形容词,比喻描写人或事物非常深刻,也用来比喻见解、议论非常深刻。但是最初的时候,这个成语却是实指。人们通常以为,既能“入木三分”,那么一定是指雕刻的刻刀陷进木头里有三分之多,这是错误的。
原来,“入木三分”是形容王羲之写的字。唐代书法家张怀瓘(guàn)所著《书断》一书引用东晋书法家羊欣《笔阵图》,讲述了王羲之学习书法的有趣故事:“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如果等到成人后再授予我,恐怕会埋没了我年幼时的才华。”十二岁的王羲之用这样的理由说服了父亲王旷,拿到了《笔说》这本秘籍,不到一个月的工夫,书法果然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见到王羲之这一个月的字,立刻就猜到他正在学习前人用笔的秘诀,流着眼泪说:“这孩子长大后名声一定会超过我。”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祝版”是祭祀时书写祝文的木版,每次祭祀的祝文不同,因此要经常更换。这一年的冬至日,晋帝在北郊祭祀,祝版由王羲之书写,写完后工人刻字,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然“入木三分”!羊欣接着讲述了一则神迹:“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
《兰亭序》和《黄庭经》这两篇著名的书法作品完成后,甚至感动了天台丈人,他从空中传话褒奖王羲之。王羲之曾写有《记白云先生书诀》一文,白云先生即天台山的紫真道人,羊欣讲的故事即由此附会而来。
今人已经很少学习毛笔字,因此“入木三分”的语源也早就不清楚了,真乃憾事。
阎立本(?—673),唐代大画家,作品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有冠绝古今之美誉。这幅画取材于唐何延之的《兰亭记》,描绘监察御史萧翼奉唐太宗之命,骗取辩才和尚手中的王羲之真迹《兰亭序》的故事。画面上共有五人,居中座椅上手持拂尘的是老僧辩才,面容憨厚,略带愁苦,似乎正在分说什么。对面坐的是萧翼,身体前倾,似心中急切,脸容透露出狡黠,又暗藏得意。上方盘坐的僧人看来是陪客,沉着脸,颇为不悦又有些委屈的样子。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人物表情和肢体动作均刻画入微,当日的紧张情势通过画面直透出来,称得上是“入木三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