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已经结束了,学子们通过最后的努力,最后的冲刺,都考到心仪的学校,说到高考这个话题,那我们借此聊聊古代科举是怎么取士的,有没有什么好处或者是弊端。
1.古代的科举制度对国家就地取材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所有考生,经过考试考核,层层选拔,最后根据成绩授予官职,最关键的不限制门槛,很多贫寒家庭出生的孩子,通过科举考试,也可以做官,大家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幕: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这一朝出人头地,年轻的学子,胡子拉碴的年老学子济济一堂。
2.通过这样的科举选材可以使很多社会底层的百姓有机会走到社会上层,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进士之中一半的祖上都是出身贫寒的寒门出生,作为学子他们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但是作为帝王,作为统治者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朝初创至清末废除,科举取士考试内容上,各朝各代均有不同:隋唐以诗赋为主,宋代以论、策和大义为主,明朝则以八股取士为主。
说句实话,隋唐的诗赋,宋代论策,明清八股取士都没有实践意义,大家都是在死读书背死书,十年寒窗,就为科举。这里说一下,宋朝科举考试相对还比较实用,因为北宋很重视科技,诗词歌赋,各种论策不是科举考试唯一例题,他有了创新,增加了科技考试,这样的试题增加了实用性。据宰相苏颂(字子容)说,他在科举考试中竟然三次遇到科技试题,第一次是十八岁时的省试,试题为《斗为天之喉舌赋》,苏颂第二次遇到的科技试题是《历者天地之大纪赋》,为后世留下了一篇非常优秀的古代天文历法的力作,苏颂第三次遇到科技试题,是他参加进士考试。
1.根据上述所说我们就可以看出科举制度考试的弊端,全部是诗词歌赋,八股文等毫无实用性的考试内容,而北宋沿用的科技考试,使得考试内容实用性大大增强,有利于培养科技专有人才,而不是一大帮之乎者也的酸腐书生。
2.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大家知道,科举是普通百姓家庭一步登天的最好途径,因此一些寒门书生一旦科举入士,步入上层社会,出于各种理由,开始抛弃弃子。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这个不用多介绍,士子考试,第一件事就是拜恩师,靠码头,说不定还能走个后门拉个关系,那些没有后台的,就只能凭自己的本事了,那就苦了,十年寒窗也未必出个士子,也正因为这样,一些贵族官僚家庭,开始买官卖官,此风日盛。
任何一门物的发展总有可取之处与弊端,古代科举制度也还这样,虽然经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但是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控制读书人,控制天下的最好办法,对于普通莘莘学子来说,通过科举制度考试,是步入上层社会最快最便捷的途径。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当然有。古代的科举可以说是老百姓翻身的唯一机会,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相对老百姓而言,是比较公平的一个晋升通道,这样也让老百姓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在古代,科举取士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因为这也是给普通人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虽然也有舞弊现象,但是整体上已经很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