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受负面新闻影响,脑子里经常想着这些事,影响了学习,需要看哪方面的心理?

2025-04-25 05:39:4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被顶替上大学、种族歧视,好像一打开新闻APP、一查看微博热搜,就被坏消息环绕着。每次想要关心一下社会新闻、公共事件,参与讨论,或力所能及地尽一份力,到最后却总感觉整个人被无法逃离的恶臭所淹没,被日常不可见的世界阴暗面掏空。“ 每一秒钟世界上都有这么多悲惨的事情发生,而我却什么都做不了。” 一件复杂的公共事件, 关注得越深,却越感觉无力,你甚至想:以后再也不关注这些了。

关注一些复杂的公共事件,感觉很无力丨Pexels

为什么新闻上的负面报道总是这么多?为什么我的心情总会在读完新闻后变差?是我太消极,太脆弱吗?

新闻报道和阅读者

相互构建出的负面新闻

新闻行业从其历史初期,就不单单只作为一种提供最新消息的媒介而存在,它同时也肩负着发现、监督和揭露社会中的问题的责任。监督社会,从一开始就被写入了新闻从业者的准则中 ,报道问题本就是新闻媒体的天职。

但如果觉得坏消息这么多,只是因为媒体喜欢报道负面事件,或者世界上发生的坏事就是太多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负面新闻为什么会如此吸引眼球?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人类本身就更爱看负面新闻呢?

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寻找奖励和避免伤害,但避免伤害总是优先于寻找奖励。人类的大脑,本来就更容易对让我们害怕或不安的信息保持警觉,大脑原始机制里最根本的一项就是察觉威胁。心理学界将这种现象称为“ 消极偏差”(negative bias),而这也正是我们容易陷入负面新闻、更难找到周遭积极一面的原因。

是不是我们本身就更爱看负面新闻呢?丨图虫创意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者马克·特拉斯勒(Marc Trussler)和斯图尔特·索罗卡(Stuart Soroka)设计了一项“眼动跟踪”实验。研究者先让参与者选一些网站上的新闻来读,假装作为基础的眼动测量,之后要求参与者们看一段视频。虽然实验员们告诉参与者,看视频是主要实验任务,实际上先前作为“准备工作”的读新闻才是真正的实验。

尽管大部分参与者在被询问时认为自己更喜欢正面的新闻,但 实验结果显示,被阅读得最多的新闻通常是有些消极的。

一些实验也发现,人们对负面词汇的反应更快。当诸如“癌症”、“炸弹”、“战争“等词汇出现在屏幕上时,参与者敲击按键的反应时间,要明显短于面对”宝贝“、“微小”和“开心”时。由此可见,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并不是报道者或阅读者单方面的责任,而是 新闻媒体和读者相互建构的最终结果。

坏事极端化和强大的同情心

让人产生了无力感

实际上,令人痛心疾首的灾难在过去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碍于通信的不便,人们无法立刻看到。当下,网络加快了新闻推送和接收的过程,社交媒体和移动即时通讯也取代了传统纸媒,读者接收到的新闻比过去更多,速度比过去更快。当新闻传到读者手里后,又会发生什么?

第一个就是认知偏差。 人类处理信息时,认知偏差经常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发生的,比如很容易将坏事极端化(catastrophizing)。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格雷厄姆·戴维 (Graham Davey)的研究发现,读者听到坏新闻时,不止担心新闻的内容,还会联系自身经历,产生一些个人化的担忧(personalization),即便这些担心时常跟新闻播报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除了 认知偏差之外,许多传播学研究发现, 互联网上最容易传播开来的内容,是最能刺激读者情绪的感性内容,而不是最理性、经过探讨、有数据或理论背书的内容。心理学家们发现,悲惨的个体事件更容易牵动读者的情绪,而对于报道中成百上千的死亡,读者却容易当成无足轻重的数字。这样的共情造成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一个遭遇不幸的人在互联网上求助而上了新闻头条,最终募得上千万的善款,而没被看见的不幸者,却得不到任何帮助。

互联网上最容易传播开来的内容是最能刺激读者情绪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同情的“局限”,对一件公共事件过于投入时,可能陷入同情疲劳,最后窝在床上伤心欲绝,无法真正做出任何“向外”改变的行动。曾在马里兰大学任教的斯蒂芬·斯托斯尼博士(Steven Stosny)说,“人应该将情绪视为信号,它们就像烟雾报警器。报警器响了之后,你不会尖叫着说‘我们都要死了!’,而是会去找哪里烧着了。找到了就扑灭才是目的。” 情绪的作用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隐秘的危险正在发生,从而用行动解决危险。被情绪困住以至于影响行动,这样的共情并不比对新闻的冷漠有效多少。

如果将苏格拉底的名言稍作改编,我们可以说,不能共情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但过度共情的人生是没法过的。

没被新闻被气到

反而被底下的评论气到

有时并不是新闻本身,而是 网友偏激的评论和乌烟瘴气的讨论环境影响了读者的心情。当下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看法,不实消息和偏激观点也就因此变得更多,传播学研究显示,在社交媒体上不怎么发言的用户才是大多数,可以被看见的发言者是少数。当大部分中间立场的人选择沉默时,整个网络环境自然也就显得充斥着极端者。

被偏激的评论和乌烟瘴气的讨论环境影响了心情丨图虫创意

太在意社交媒体上对新闻的讨论,有时会让人误以为所见即为真相,实际上,我们 所见的是不够具有代表性、甚至比真实情况偏激许多的一面。提高“媒介素养”、培养甄别虚假信息和辩证思考观点的能力,在此时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注语气友好、促进网友讨论的作者,阅读更加可靠的新闻媒体,必要时,观察或询问拥有一定媒介素养的朋友和博主,了解他们平常从哪些渠道获取信息,以及阅读新闻的习惯。

无力、焦虑甚至抑郁

如何尝试解决?

1. 提高媒介素养

分辨 新闻中的是事实(fact)、分析(analysis),还是观点(opinion)。

“事实”是否真实?能否找到可靠的信息源头?

“分析”有无充分合理的论证支持?其他媒体又是如何报道相同事件的?

“观点”出于何种动机得出?背后有没有受到利益相关机构影响?

2. 简单的行为干预

阅读新闻陷入同情疲劳,而无法做出任何行动时, 需要自己进行一些行为干预。诸如 关闭新闻推送提醒,控制阅读新闻的时间,不在卧室和睡前读新闻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

3. 力所能及地改变现状

个人面对一个巨大的新闻事件时,也许会时常感到无力,但不要忽视个人的力量。 放下手机,帮助身边的人,用具体的方式帮助具体的人。

当困惑你的是更大的问题,就将对公共事件的无力转化为思考的动力,从社会文化结构的根源上去思考、阅读和学习 。即便认为自己对此没什么可做时,积极参与公共讨论、传递优质信息就是一种改变。当我们投入到“行动”当中之后,情绪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慢慢消解了。

尼布尔的祈祷文里说:“ 上帝啊,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来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对抗负面新闻引起的抑郁、焦虑也是一样。感到 无力并不是对读者的惩罚,反而恰恰是为了给予你行动的动力。专注于“如何改变”并且行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受新闻影响,才是缓解“远方的哭声”带来无力感的最好办法。

回答2:

新闻最能带来的直接收益是什么?—关注度和点击率。新闻发布者擅长通过标题来吸引读者,也深知什么样的新闻内容能够得到关注。新闻具有稀缺性,越稀缺的报道引发的关注度越高。所以,记者不会去报道航空公司每天安全飞行了多少航班,只会报道坠毁的航班;记者也不会去拍某个明星和配偶吃饭的场景,反而会更在意对方出轨的视频。而楼主提到的杀人分尸的新闻,也是可以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度的。“物以稀为贵”,新闻也是,越让人惊讶的新闻往往越能提高关注度和点击率。所以,记者们也会乐此不疲的去报道这些负面新闻。

2、从新闻的接收者来看-----我们会倾向于关注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新闻

新闻来源于电视、网站、甚至视频。虽然每天从各个途径产出的新闻数不胜数,但负面新闻(比如杀人分尸)却是凤毛麟角。但是为什么凤毛麟角的新闻得到了最高的关注度?因为在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体验中,是不会有看到听到这些事情的机会的。飞机的平安抵达对于我们来说习以为常,所以我们才会对于飞机坠毁的事情格外关注;子女孝顺,家庭和睦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情感体验,所以之前新闻的大学生弑母案才会引起格外关注。人的特性在于我们习惯性的忽略习以为常的事件,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给我们于不同情感体验的事情上。当一个新闻见惯不怪的时候,我们也不会过多去关注了。从这方面来看,负面新闻里面的事件,出现的概率其实非常低。

3、从新闻的作用来看----给大众以警示作用

新闻的作用之一是对大众起启示作用的。楼主你文字中提到,杀人分尸的人为什么会那么坏。在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新闻的目的就达成了。比如大学生弑母案,这个案子可以让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警惕有反社会人格和暴力倾向的人,可以让我们反思和总结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及时抒发情绪,与父母良好沟通。其实,新闻的真正意义是在这里。

回答3:

我将我自己写的评论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人生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我们应该学会忘怀。
拿得起,放得下,多想些开心的事,把不愉快的事放在一边,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每天快乐多一点。
当我们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方法一;当情绪不好时,用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散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
方法二;把自己心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或者是用摔枕头,大沙袋等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方法三;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是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试一试这些方法,同时祝你天天拥有好心情。所以说当你了解这些新闻有不好的影响的时候你应该尝试着放下,专注于学习,慢慢就好了。

回答4:

外出旅游散散心,少用手机或上网,远离负面新闻的源头,享受不同地域的风情。

回答5:

选择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要注意咨询师的资质,还有其著作。
在选择心理咨询机构要注意其创办时间,一般来说从事心理咨询时间越早于越久越好。说明它的生命力越旺盛,心理咨询的质量越高,心理咨询的效果越好。因为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本来就不太好干,能经过多年没被淘汰而能发展起来,就说明它本身内在的品质是优秀的。就国内情况来说心理咨询机构的淘汰率也是很高的,经营时间的长说明只有咨询质量高、效果好的才能不被淘汰。另一方面,老的心理咨询机构累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临床经验也更加丰富。
选择像泊恩心理这种专业的机构是很重要的,泊恩psybene是中国首家以循证医学以及循证心理实践(EBP)为基础的国际精神科门诊,由澳洲、美国、英国、德国等多国专家联合创办,知名投资机构梅花创投领投。公司以循证医学为基石,专注于循证心理实践技术的人才培养以及在医疗上的实际应用,在医疗管理上严格遵循英联邦国家心理医疗规范。通过多国专家跨境医疗的方式,为中国患者提供了国际标准的循证精神心理治疗入口。

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发现前来咨询学习和考试问题的家长和学生大多数认为:青少年学习或考试成绩不好,只是由于学习能力有问题。
其实,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考试的成败,不只和学习能力、聪明不聪明等因素有关,还与青少年和家长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等多种因素有关。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升学考试中失利是因为他们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并在长时间未被发现,更得不到解决而影响的学习,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会给他们以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