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鲸科是须鲸亚目下最大的一个科,包含了两个属共计九种须鲸。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动物—蓝鲸,最大体重达150公吨以上,体型次大的两种须鲸体重也常突破50公吨,就连本科中体型最小的小须鲸,体重也可达到九公吨以上。
俗名由来
rorqual须鲸科的成员在英文中通常统称为“rorquals”,这个名称由挪威语演变而来,原意为“有深沟的鲸”(furrow whale),这是因为它们有一项共通点:自下颔到肚脐间有许多长沟状的皮肤皱折,称为喉腹折(throat groove 或 ventral pleat),其主要功用在于辅助进食。同属须鲸亚目的灰鲸,以及某些属于齿鲸亚目的喙鲸类也有类似喉腹折的构造,不过前者只有四条简单的折皱,在数量上与须鲸科的数十至近百条相距甚远;而喙鲸的所谓“喉腹折”仅是两颊处各有一道V字型的凹槽。
minke
小须鲸在英文里通常称作“minke”,这个名称的由来可能跟一位挪威或德国籍的捕鲸炮手Meincke有关,据说他曾在二十世纪初的一次捕鲸行动中将小须鲸误认为蓝鲸而捕杀;另有一说是这位捕鲸船员认为它们太小而不值得捕捉,“minke”是他当时脱口而出的戏谑称呼。
分布
须鲸科的分布范围广及全世界的海域,蓝鲸、长须鲸、座头鲸、塞鲸、与小须鲸等在各大洋都可能发现其踪迹,而布氏鲸则较为特殊,它们似乎不曾出现在北极或南极周遭的寒冷海域,而是终年停留于温、热带地区。须鲸科须鲸多半栖息于远洋而极少接近海岸,布氏鲸与大翅鲸是唯二的例外:通常前者终年皆可在近岸处发现,而后者在每年的南北迁徙途中时常会接近岸边。
在须鲸科中只有最大与最小的两个物种—蓝鲸与小须鲸—会游到南极极南端的寒冷海域。长须鲸通常不会接近南极的冰棚地区,而塞鲸的活动范围则更偏北方。(在北半球由于陆地范围较大,对气候与洋流的影响程度较强,上述情形较不明显。)不论是那一种须鲸,一般而言体型较大的个体会有接近极区的倾向,而较年轻的鲸则多半留在较偏南(或北)的地方。
迁徙
大多数须鲸都在冬季时于温、热带海域繁衍后代,夏季在两极处取食丰盛的浮游生物与磷虾,为此它们每年都得作长距离的南北迁徙。布氏鲸是须鲸科中唯一的例外,它们似乎没有明显觅食期与繁殖季的划分,部分族群甚至可能不具迁徙性。
摄食方式
各种须鲸的食性不尽相同,如蓝鲸仅以磷虾为食,布氏鲸则以小型鱼类为主。须鲸科的摄食行为有时被描述为“狼吞虎咽”(gulper),因为它们的进食方式是张开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此时它们会借著扩张喉腹折来增加口腔的容积,接著闭上嘴巴将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会被鲸须挡住而留在口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须鲸
最小的须鲸—小须鲸
小须鲸是须鲸类中最小的一种,体长6—8米,体重2吨左右,最大的为10.2米,体重4.8吨。身体呈纺锤形,吻部较尖,上面看它的头部成一个锐角等腰三角形,所以被叫做“尖头鲸”。背鳍较小,呈镰刀形,位于身体后部的大约1/3处。尾鳍非常宽,约为体长的1/4。鳍肢上有4指。肋骨有11对。褶沟很细,向后不到达脐部,共有48一60条,个体的差异比较大。背部为黑色,腹部为白色,体侧为灰色。鳍肢的基部与末端均为黑色,中间有一条白色的横带,是它独有的特征之一。另外它的须板为白色或黄色,仅间或有些须板的外缘呈黑色,而与其他种类的黑色或灰色须板不同。每侧须板大约为250一280枚,基部的宽度为4.6一11厘米,厚度为1一1.5毫米。
小须鲸分布于世界各海洋中,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须鲸,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一般每年12月到达,7月份先后离开。
小须鲸喜欢在靠近沿岸和内海地带活动,所以又有“湾鲸”之称。大多单独或2—3只在一起游戈,较少集群,只有在南半球曾经见到过100只以上的大群。洄游时一般是成年雌兽游在最前面,尤其是已经怀孕的雌兽,随后是成年雄兽,幼体位于最后面。游泳的速度一般为5—6海里,有时达到10—14海里。浅潜水时的呼吸间隔为2—4分钟,3一4次浅潜水后转为深潜水,时间一般为7—8分钟,最长可达半小时左右。潜水时尾鳍不露出水面,有时弓起背部在水面跳跃,喷出1—2米高的稀薄雾柱。它的食性范围颇广,主要吃玉筋鱼、小黄鱼、黄鲫和磷虾等。追逐虾群时游动十分迟缓,并且围绕着虾群旋转,促使小虾聚集在一起,然后侧转身体,张口吞食。
繁殖期为9—10月,雌兽的怀孕期为10—11个月,翌年6—7月分娩,每胎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长2.6—3米,哺乳期大约为半年。
由于小须鲸大多在沿岸地带活动,所以是重要的猎捕对象之一,更需要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工作
http://images.google.cn/images?hl=zh-CN&q=%E9%BD%BF%E9%B2%B8%E5%9B%BE%E7%89%87&gbv=2&aq=f&oq=
我要枪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