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提供我一篇关于军事的小论文?

要求不要专业,与军事沾边就行,2000字左右
2025-04-03 13:56: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思想支配行动,靠昨天的思想打不赢今天的战争,更指导不了明天的行动。指挥人员如果思想观念陈旧,那其指挥的军队也必然是落后的军队。美陆军原参谋长沙利文曾说:“21世纪部队必须体现出能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设想战争形态”;“思想的转变要先于软件和硬件的改变”。面对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各级指挥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观念,打破旧框框,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 一、单靠组织人力物力已无法与信息化战争形态相“匹配”,应确立夺取信息优势、以信息制胜的观念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信息源增多,信息流量、流速急剧增大,指挥人员所要处理的已不再仅仅是人流、物流,而更多的是信息流。因此,指挥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机械化战争观念,把信息作为比兵力兵器、物力财力更为重要的作战资源加以集聚、谋划和运用,努力提高作战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利用能力。一是要把目光投向信息化战争形态发展需要,以信息制约能量,以信息配置资源,以信息沟通指挥。二是要把制信息权作为部队行动的“自由权”、“主动权”和“生命权”来对待,以夺取制信息权作为指挥活动起点,贯穿作战指挥的全过程。三是要把过去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注入信息内容,使之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焕发新的活力。四是要用信息武装指挥人员的头脑。包括使用信息装备、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指挥人员在运筹谋划、辅助决策、协调工作时,都要优先考虑对信息的利用与反利用等。 二、单纯注重“人谋” 已无法满足大信息量的战场要求,应确立人机一体、以机助谋的观念 决策是作战指挥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观念认为,决策是人专有的主观思维活动,依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优势。但是,在变量多、节奏快、信息量大、关系复杂的信息化战场上,作战行动对作战决策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人脑的生理极限。有关资料表明,随着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信息量的剧增,如果使用传统的手段,通常只能处理情报信息量的30%以下,而指挥员所得到的还不到10%;相反,如果用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进行辅助决策,输入信息后,一般15分钟后就能给出1-3个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功效得失权衡比较的模拟决策方案。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指挥人员决策活动,正在走向人脑加电脑的智慧聚集型思维方式。计算机参与决策延伸了人脑思维,弥补了人脑在思维上的某些缺陷,指挥人员摆脱传统的“人谋”观念,走人机结合的路子成为提高其谋略思维效率的必然趋势。 三、单凭经验直觉的“粗放”型计划组织已无法适应未来作战,应确立精确计划、周密组织的观念 信息化战争中,战场越来越呈现精确化趋向。一是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各军兵种的兵力火力在相对狭小的作战空间和较短的时间内汇合,可能会造成“战场拥挤”,这就要求精确计划、周密组织。二是打击目标将由以往的面积目标、片状目标逐步向点状目标、精确目标转化,要求事先精确的计划组织。三是高效益的作战力求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要减少伤亡甚至实现零伤亡,要减少作战物资的浪费性消耗,作战计划组织就必须非常精确。这样,组织计划必须由过去那种重“物能”对比、重空间部署,转向重视快速、精确、周密地处理各种战场信息,单凭经验、直觉和悟觉来进行谋划决策的做法已不适应作战行动的时代发展,组织计划工作必须由“粗放”向“精确”转变,把主观能动性与科学方法、手段结合起来,通过周密的计划组织,充分发挥各种作战要素的整体效能。 四、单以预先运筹谋划已无法满足复杂的指挥控制,应确立随机协调、实时控制的观念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的流动性非常强。无论是作战力量物理机动速度、射速,还是战场信息的传输速度,都达到了近似极限值。再加上敌对双方激烈的谋略对抗,使得战场非常灵活、多变,战机稍纵即逝,其结果很难事先预料,任何事先制定的周密计划,都不可能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如期实施,指挥人员必须适应战场实际变化情况,见机行事和临机反应。企图依靠事先周密、详细的计划去实现对所有作战行动的控制协调,在信息化战场上将很难实现。当然,强调指挥人员要具有随机协调、实时控制的观念,并不反对进行按计划控制协调。在情况明了,时间宽余时,则按预先运筹谋划进行控制协调比较合适;但情况复杂,时间紧急时,完全可以在战场情报部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实施随机决策,对作战力量实时化指挥控制协调,替代预先的运筹谋划内容。

回答2:

 苏联红军在东北的首演打得不错,60多年前以XXOO比OOXX的悬殊比分击败了日本,给同盟国人增添了不小的信心。火热末席军事分析师麦克.阿瑟今日对这场战争发表了一篇评论,没想到大胖子老先生并没有赞扬战争之神大炮,反而又开始针对大炮的三大弱点展开抨击,认为大炮的致命弱点将成为苏联红军未来的隐患。

  致命弱点一:移动太慢

  它太重了,以致于移动如此的缓慢。大家可以去看看运输队,就知道火炮的移动有多么的慢,火炮发起进攻有多么的迟缓,你很难相信它有着悲惨经历的轮子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

  没错,火炮的摆位变化很多,它能够经常的不断转换位置,但是除了开火、开火,火炮还有其它的进攻手段吗?在每一次对德国的战斗中,火炮没有一次转身跑动,经常性的打不中目标,还“Indignity”(耻辱性的)在阵地上爆膛了一次。

  致命弱点二:防守不力

  我一直说防守一端的疲软是火炮的致命缺陷,直到今天,它依然没有大的改观。特别是协防,火炮在场上表现的似乎根本不愿意去协防,但实际情况是,有不少协防是同伴即使来保护它,但仍然被敌人击破了炮兵阵地,后果当然是自己阵地出现大摇大摆的敌人的情况,而不能进行防守,有时还要搭上战友的性命。

  此外,每当日本需要进攻时,他们就可以轻松的跑出各种空切进攻,昨天日本共冲进了苏军阵地11次。这种进攻,每次都得到了面对面拼刺刀的机会,杀伤了7名红军战士。简单地说,在阵地上的大炮根本没有构建任何有效率的防守。

  也许你会说,16轰8中,22次打开进攻通道、13次端掉对方碉堡、2次逼对方撤军,火炮的数据很漂亮啊?这是因为红缨枪不能上场,大炮成为了红军进攻的首选。来看一下数据,大炮在和日本的一场战斗中得到了弹药补给32次,而形成轰击的只有16次。面对围点打援时,大炮总会陷入惊慌失措导致浪费弹药或误击直接命中战友。所以你看看他的技术统计:6次误伤、0次补给战友。

  致命弱点三:容易受伤(损坏)

  一旦对手与大炮展开更多的碰撞,大炮损坏的概率就非常高,昨日他的右轮子似乎又有些不对劲。在过去三年战争,大炮已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损坏,缺席了大量的战斗(确切的说是86场)。而对于现在的苏军来说,他的完好问题也比以前任何战争年代对全军的影响更大,一旦他像红缨枪那样钝了,那么对同盟国来说将是灭顶之灾。(本文来源:网易火热作者:麦克阿瑟)

  我曾经向所有火炮蜜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外国的火炮黑观点有没有他的合理性?”,现在对照上文可以很好回答了,谢谢!“掉链子武器”以及随后几篇文章其实已经包含了某些近似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