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在这种制度下,专制制度的代表——君主利用手中掌握的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推行符合他个人意志的统治,他掌握着民众生死予夺的大权,可以说他的话便是法律、是圣旨,任何人都不得违抗。在这种制度统治下,人们只有服从,没有对等的交流,他们也无权进行选择。所以,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开了欧洲封建统治“黑暗时代”的缺口。
随后,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冲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取代了封建专制制度。虽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虚伪性,但其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无疑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特别是三权分立和选举制更是在统治者内部建立了一种民主政治的楔子。
三权分立使统治者内部权力分散、相互制衡,从而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现实的政治土壤。这种对内部权力的约束和制衡需要一种外在力量来维系,而公众则成了这一力量最重要的砝码,选举制度是这一客观需要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得到充分体现,无论哪一个政党要想在大选中获胜,都必须和公众处理好关系,争取绝大多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正是在这种大的政治前提和背景下,现代公共关系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