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出自《牡丹亭》
基本信息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古典四大名剧之一。
书名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牡丹亭(插图版)》
作者:汤显祖
原版名称:牡丹亭
类别:古典四大名剧
内容简介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
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牡丹亭 》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
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
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
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下一句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出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这句话的意思是,情感往往是没有缘由的,你爱上了一个人就是爱上了,不知道什么原因,爱上了就会付出自己的一片深情,甚至可以达到愿意为之生死的地步,倘若做不到,只能说明非“情之所至”,没有爱到极致而已。
《牡丹亭》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因缘之分,便日思夜想。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才貌端研,由《诗经 关雎》章感怀伤春,从花园回来后昏沉中梦见一书生手持垂柳前来求爱,从此,他们经常梦中相会于牡丹亭。
杜丽娘思君而不得见,从此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请求将她葬在花园梅树下,嘱咐丫鬟将其画像置于太湖石底,其父在此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梅花观,在太湖石底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这就是他梦中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院,与柳梦梅再度幽会。后历经种种磨难,死而复生,终得旷世奇缘。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其他的所有作品。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