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成立的一个关键元素是相互性(reciprocity)。简而言之,就是只有当你们双方都把对方当作朋友、重视你们的关系及并在乎对方时,这段友情才是成立的(Almaatouq etal., 2016)。显然,上文提到的我的朋友的例子,就是因为这种相互性的缺乏导致的受伤。如果对方本没有这种相互性,又在言语中“欺骗”了对方,让对方对自己怀有了过高的期待,伤害的感受就会更强。
人越大越不容易交心,与害怕受到这种“不相互”的伤害直接相关。交心的友情则一定是双向的。
我们能跟什么样的人交心?一项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好朋友之间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这项数据导向型研究调查了上千对的朋友和陌生人,40多万个基因标记及变体标记(Christakis & Fowler, 2014)。
最后发现,虽然没有一个特定的“友情”基因促使两个人成为朋友,但同陌生人相比,非常亲密的好朋友之间基因变体标记的相似率更高,最高可达1%的相似率——这相当于拥有共同玄祖父母的人之间的基因相似度。
交心的友情建立已经很难了,但它的维系却更难。友情不像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包含了较具体的义务和期待。友情与它们不同,它不承载明确的期待和责任。正因为“友情”这个词的含义是如此广泛,从泛泛相识的点头之交,到同生共死的过命情义,你所说的“好朋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即便两个人成为了交心的好友,他们对于应该为友情付出多少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两个人的期待可能本就不同,导致后期出现愤怒、失望、痛苦的感受。所以,交友好像很容易,“交心好友”的达成却和爱情一样需要缘分和默契。有的人可能就是不合适成为好朋友,也不需强求。
因为没有义务和责任,我们也更容易和曾经交心过的亲密友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分离。
学者指出,现代生活让我们更加孤独。我们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生活,学生时代的好友也各奔东西,身边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系统。人们的生活看似比从前要丰富多彩,但其实,人与人之间深层的情感链接却愈来愈少了。一个英国的调查研究指出,超过半数的都市人认为总体上,我们在变得越来越孤独。大量研究发现,孤独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它会提高成年人患上抑郁的风险,让人在同等的压力状态下表现更差,睡眠质量下降,还会使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尤其是老年期)。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朋友。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工作,会让工作满意度和投入程度都极大增加。
那为什么我们感到身边可以交心的人越来越少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1. 移动和搬迁
如今不似过去,大多数人一生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接触着同一群人。随
全部是换新件,当然价格高了。如果是自己开钱,你可以选择修复部分零件,比如发动机罩、前杠内衬、散热器框架等,甚至连保险杠皮(塑料)也可以修复。如果是保险开钱,你只要检查是否原厂件就可以啦。